上世纪九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企业,大多选择先做规模,后做品牌。因此,大多数著名品牌其实只是“有名气的商标”。如今面对新消费群体、日趋激烈的品牌大战,面对国外品牌对中国市场的加速深耕,找明星代言、噱头式营销等老方法越来越不管用。而企业羸弱的品牌能力,又很难把握消费者的新需求,既与90后、95后的代沟越来越大,又难以进入和中高端群体对话的语境,原本的市场份额也逐渐被国外品牌挤占。
欧洲经济学院教授曼弗雷·布鲁恩提出的“品牌生命周期”的理论,可以解释这种现象,他认为品牌存在孕育期、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及死亡期6个阶段,那些在还没有走向成熟巅峰就进入衰退期的品牌,被界定为“未老先衰”。
本来应该走向成熟期的品牌们,为何突然进入了下滑渠道?
未老先衰的病因
有哪些品牌早衰了?一直小资的魅族,突然追求数量规模,对标小米,大走廉价路线,终究没能赶超对手,反而讓自己陷入了泥泞的中间地带,上不去、下不来;优衣库以“改变服装、改变常识、改变世界”为口号来标榜自己,但现在的95后越来越不买账,“你怎么改变服装?什么个性?和我有什么关系?”曾经呼啸电影圈的华谊,为自己做了游戏、主题中心等增量,但用户想要的只是一部好看的电影……这些企业明明都在努力争取用户,但品牌的质感却踏入了下坡通道。
早衰的品牌,观其内核,一般有以下问题:
第一,品牌的定位问题。奔驰品牌定位是“身份”,它解决的是顾客对尊严、地位价值的需求;宝马品牌定位是“驾驭”,解决的是顾客对速度、激情和活力的彰显价值。只有解决了“我是谁”的定位问题,才能准确地划定客户群体。
第二,品牌的受众问题。“我的顾客是谁”?凡客诚品曾是互联网时代著名的服装销售平台类品牌,但在早期连拖把都卖,品牌模糊。凡客诚品请来了韩寒代言也无济于事,因为他的“市场定位”出现了严重混乱。
第三,品牌的赋能问题。没有认同哪来购买?随着90后、95后的新消费群体崛起,他们买东西的判断原则是“与我有何关系”。这样的变化下,品牌需要赋能,高度契合情感诉求的品牌,才能让企业发展事半功倍。
有企业家可能会说,“我们的市场份额还在增长,过得还很不错。”经营得好与品牌是否健康并不一定对等,如果这类人群不重新审视自己品牌,很可能重蹈以上品牌的覆辙。
如何跳出早衰的泥潭
首先,找自己。中国企业品牌再造中,没有比“找自己”和“改变传统观念”更重要的了。99%的挫折不是因为没有方法,而是没有认清自己和品牌,导致用错了方法;或是摇摆不定,没有坚持。因此,企业家对自己和品牌的自省,是品牌再造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