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发现,市场化程度越高、越早对品牌建设和传播进行政策引导、支持力度越大的省份,其区域品牌的数量越多,影响力越大。比如,广东早在2003年就出台《广东省名牌产品评价实施细则和方案》,开始了通过加强品牌的评价方式来引导和激励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全省知名品牌数量在全国各省名列前茅。其他地方亦是如此。
三、企业进行品牌建设和传播的力度在加大
企业是品牌建设的主体,加强品牌建设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课题组在实地调研采访中发现,近五年来,我国企业对品牌建设和传播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力度在加大。
课题组调研的302家企业中,71.1%的企业已拥有自有品牌;74.2%的企业已设置专门或兼具职能的品牌管理部门,其中49.6%的企业品牌管理部门是在近五年内设置的;62.8%的企业增加了品牌传播预算;七成受访企业具有品牌国际化意识,其中有27.6%的企业已经实施了品牌国际化战略;企业更重视下一步品牌战略规划,“找准品牌定位”“实现品牌创新”“增强品牌意识的培养”成为多数受访企业品牌建设未来发展策略的主要工作。
对比6省份企业的品牌建设与传播,课题组在实地调研中发现,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企业的品牌意识越强;大企业的品牌意识普遍强于小企业;有扩张和转型需求的企业品牌意识强于守成型企业;新兴产业、新业态的企业品牌意识强于传统产业、传统业态的企业,年轻企业家的品牌意识强于老一代企业家。
四、参与品牌建设的社会力量不断壮大
课题组在6省份18个城市调研中发现,我国品牌建设和传播的社会力量正在不断壮大,各种行业协会、商标协会、质量协会等积极参与到品牌推广运营、职业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发布等活动中。一些专业的品牌研究机构、运营服务供应机构正不断涌现,日益活跃。
浙江省通过整合第三方资源,成立了由标准化机构、检验检测机构、认证机构、高校研究机构、优秀企业等共同参与的市场化组织开展品牌建设,比如成立了浙江名牌产品推进委员会等。以“浙江制造”为例,在发挥协会作用上,浙江向全省55个行业协会简政放权,让第三方参与“浙江制造”品牌建设工作。
广东省成立了广东卓越质量品牌研究院,初衷主要是政府职能转移,使政府从评比等事务性工作当中抽出来,以使品牌评价更具有公信力,通过品牌评价宣传推广本省的品牌战略。
湖北省积极引导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参与品牌建设。支持各行业协会、商标协会、消费者委员会以及质量协会提供有关商标和品牌推广运营、职业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发布、维权投诉协调等服务。规范商标代理活动和市场秩序,探索建立商标代理组织、代理人信用分类管理制度,引导行业自律,倡导诚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