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阳光集团坚持打造“从羊身上到人身上”的完整产业链。面对变幻莫测的毛纺市场,阳光却独辟蹊径走出了一条以管理链条带动质量链条的发展之路。
阳光集团在生产各环节中,对于质量管理极为严格,制定了“前道指导后道”制度,即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经过检测中心进行相应的产品检测,检测数据给后道工序作参考,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调整相应的工艺手段,确保每道工艺的产品质量符合标准要求。阳光集团不断完善体系管理内部审核机制,整合质量、环境和标准体系,对协会、科室统一实行滚动审核。通过逐月分次审核、分段总结点评,查找不符合项,推广管理亮点,促进管理方法的改善。
如今,阳光集团每天研发50多个面料新品,技术始终保持全球领先水平;以平均每天生产10万米精粗纺呢绒、1万套西服、1亿元销售、1千万元利税的规模,位列精毛纺生产规模全球第一,“精益求精”,阳光人用这四个极具分量的字作为答案。
培育更多质量工匠
打造中国质量、中国品牌离不开高素质技术工人的鼎力支撑。安徽以25条改革举措拓展产业工人发展空间,广东省成立工匠学院为产业工人教育培训搭建“立交桥”,内蒙古着力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近期以来,各地纷纷出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举措,让产业工人更有保障、更有尊严,涵养着劳动情怀、激发出劳动热情。
在当代中国,打造中国质量需要全面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不仅要让匠人在提高产品质量中发挥重要作用,还要以工匠精神鼓励实业领域引领世界高标准、打造世界名品牌。此次公示的第三届中国质量奖获奖名单中,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的女技师潘玉华就是大国工匠的杰出代表。
在2015年的“9·3”胜利日阅兵式上,惊艳亮相的新一代预警机令人印象深刻。预警机是空中指挥所,被喻为整个飞行队伍的神经中枢。而这神经中枢里最精密的一部分器件,全靠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的女技师潘玉华手工焊接而成。凭着一双巧手,工作20多年来,潘玉华焊接了很多我国军工、航天领域先进飞机、卫星的零部件。
潘玉华所在的军工研究所承担着捍卫国家电磁空间安全的重任。多年潜心修炼,靠着手稳与心静,没有任何机器辅助全凭手感,在一块一元硬币大的电子板上焊接上千根细小的铅柱,潘玉华只需要两个小时,而这一千多次的重复,都保持着同样的精度。
在潘玉华眼中,“要做好这项工作,除了执着与专注,没有任何捷径可言。”入职之初,她也曾因一时粗心大意,导致元器件变成废品。在一次出差中亲眼看见了飞行员的训练后,潘玉华深刻体会到了自己岗位的重责,“尽管产品制作过程中难免失误,但当我真正看到自己做的东西,谁在使用它,谁在进行操控的时候,我知道对自己要求严格,就是保障使用我们产品的人的生命。”此后,同事们常常看到她为了研究焊接技术和工艺流程独自加班练习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