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萧条、市场紧缩、消费急冻时,管理者到底应该:
A.降价,冲高销量
B.维持价格,牺牲销量
长年研究价格策略的德国著名管理学思想家赫曼・西蒙(Hermann Simon),曾在各种工作坊和研讨会拿这个问题去问台下的老板们,发现几乎所有人的选A。
理由不外乎,「公司要维持一定销量,才可以确保员工的生产力被充分运用,免得要放无薪假或是裁员」「过多没卖出的商品变成库存,反而增加仓储管理成本」「竞争者此时一定会削价,不跟进的话顾客很可能背弃我们」。
不过,西蒙认为,这恰恰是错误的做法!
轻易降价,将大幅损伤获利
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该产品一开始的售价为100 元,销量为100 万个,其中单位变动成本为60 元,固定成本为3000 万元。通过计算,得出获利为1000 万元。(总营收10000 万-变动成本60×100 万-固定成本3000 万)
当面临市场危机时,管理者选择降价5%(售价95 元),以维持销量100 万,获利将下降为500 万元(总营收9500 万-变动成本60×100 万-固定成本3000万)。但要是管理者维持价格,任由销量降低5%(售出95 万个),获利则为800 万元(总营收9500 万-变动成本60×95 万-固定成本3000 万)。
在此例中,降价5% 会使获利减少50%,但销量下跌5% 却会让变动成本连带缩减,最终获利只会减少20%。换句话说,在危机来袭时,宁可销量下跌也不该降低价格,以免自砍获利。
即使降价,也很难真正巩固销量
另一个不该降价巩固销量的理由是,降价后不代表能卖出和以前一样多的产品。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市场紧缩时的需求会减弱,需求曲线将整体往下移动,顾客倾向将金钱保留下来以应付未知的危机,如果厂商没有跳楼大拍卖,根本无法撼动这个保守的消费心理。
而且,竞争对手很可能也在此时降价,最终市场整体的售价全数降低,各家公司损失了利润,却没有带进额外的销售量。
因此除非你非常有把握自己的降价策略能让消费者有感,也有资源敲锣打鼓的宣传,真正让销量激增,否则并不建议轻易地调降价格。
不降价的价格让步:赠送额外的商品
既然管理者都希望藉由巩固销量,维持产能利用率,那更好的做法不是降价,而是在相同售价的前提下,提供顾客额外的商品,例如买顾客购足五件商品后,第六件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