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见的例子就是王老吉—几个朋友一起去撸串,如果其中一个说他怕上火,其他人十有八九都会说:“怕上火?来瓶王老吉撒!”
这里“怕上火”就是那个红灯,而“想起王老吉”就相当于停车。
相反,如果文案没有定位到场景,说的太宽泛(比如“XX,让生活更美好”),要想让消费者帮你做传播,就相当于不管红灯还是绿灯,都想让别人停车,这明显很难办到。
就连品类过万的天猫,也知道定位到场景(具体的时间)的重要性。
当然,《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中田七牙膏的案例,就是更有创意的一种了——它重新创造了一个新场景:拍照本来与牙膏无关,但通过大量的广告,让人们学会一拍照就大喊“田七”来露出自己的牙齿,从而强行让人们在拍照的时候为田七做了免费的宣传。
另外,除了广告语,品牌的名字也可以通过场景化,获得更多的传播机会。
比如饿了么—办公室里一到饭点,就有人会饿,然后他可能就会问旁边的人:“饿了么?点餐吧!”
还有去哪儿网—人们想出去旅游,但又没想好去哪儿,也会不由自主问其他人:“去哪儿旅游呢?”
甚至包括公众号的名字也一样。
比如李叫兽就做得很好—公号名就叫“李叫兽”,而他的文章中也到处都是“李叫兽认为”,“有人问李叫兽”等等,新读者很容易被吸引到他的公号。
在这方面,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公号没有做好—“品牌圈圈”这个名字虽然可以表现主题—与品牌有关,但很难融入文章的场景。
3.源于熟语
要想让消费者背诵你的文案,另一个好方法是:把熟语(人们常用的固定短语)改造成你的广告。而常见的熟语有:歌词,谚语,成语,格言,俗语,诗词和歇后语等等。
华与华书中的例子是“我爱北京天安门正南五十公里”—把人人都熟悉的歌词改造成广告语。类似的还有丰田的“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诺亚舟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诺亚舟”—把人人都熟悉的俗语改造成广告语。
把熟语改造成广告,就相当于让广告搭上了通往人们心智的顺风车——不管是记忆成本还是传播成本都很低。
当然,品牌名称也一样,比如网易严选的“黑凤梨”,就源于粤语歌曲《喜欢你》中“喜欢你”的谐音。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人们不一定因为会说这句“熟语”,就原模原样地说出你的广告语或品牌名,但这也能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当人们一看到“书山有路勤为径”,就会想起诺亚舟(老是为诺亚舟做传播);当人们一听到粤语版的《喜欢你》,就会想起网易严选的黑凤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