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8年7月的长生生物疫苗质量问题,到2018年岁末的权健百亿帝国阴影,我们再次看到,当资本的扩张既没有外部约束力又没有内在自制力,人的健康权利会受到怎样的威胁。
现在搜索“权健”,百度会温馨提示:保健品不能替代药品,请在正规医院医师指导下就医。问题是,我们是不是只能当“事后诸葛亮”?简单批判企业盲目逐利是容易的,但如何让企业除了为股东创造价值,还能真正承担起社会责任,将社会责任内化,做到义利兼顾?
企业发展战略的再考量:长远主义
从国际视角看,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对以华尔街为代表的股东资本主义和虚拟资本主义的反思。此后既有《21世纪资本论》《断层线》这样从资本收益和劳动收益的巨大偏离开展的反思,又有以麦肯锡前董事长鲍达民为代表的“从季度性资本主义向长期资本主义转变”的倡导。总体看,追求长远主义,实现利益相关者均衡,建立使命驱动的长期性组织结构,是一个基本共识。从企业到政府和社会,越来越强调,从长期看,一个公司的商业利益和社会利益是一致的,每个健康的、表现良好的公司都有义务利用自己的优势来帮助社会、善待环境,而这些做法可以增强公司的生存能力与竞争能力。公司应该为顾客和社会解决问题,而不是成为新问题的制造者。
仅靠倡导必然是不够的。逐利的冲动会一直扩张,直到遇到无法逾越的边界。要塑造“无法逾越的边界”,制约唯利是图的恶德,媒体和资本市场都能起到作用。2018年中国新媒体在这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无论是兽爷的《疫苗之王》,还是丁香医生对权健帝国的揭露。同时,资本市场用脚投票,奖励那些做得好的善公司、绿公司,惩罚那些失责公司、败德公司,也能校正市场评价标准,令正道畅顺,歪门邪道消弭。
回顾过去40年的中国公司历程,大致可以说,上世纪80年代是逐步商品化、市场化、经营自主化的阶段,90年代是探索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阶段,21世纪的前十年是进一步和世界市场、国际规则接轨的阶段,最近十年则是越来越倡导高质量发展和公司社会责任的阶段。
2005年,中国首次明确了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律属性。修订后的《公司法》第五条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2008年,中国国家领导人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提出:“企业应该树立全球责任观念,自觉将社会责任纳入经营战略,完善经营模式,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