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竞争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上的物化和商品化的外在表现。企业现有的任何核心竞争力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管理优势、营销优势最终都应转化表现为企业的品牌竞争力优势,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保证企业的长治久安、长盛不衰。
目前,现代企业治理仍是国企的薄弱环节。同时虽然一些国企在包括日常消费品领域的取得了成功突破,品牌竞争力的积累得到市场一定程度的认可,获得了消费者与市场选择权的竞争认可优势。但在现有经济体制下,很多国企仍然是靠政府订单生存与发展,或多或少地存在依赖“土围子”的现象,例如一些地方政府部分规定,当地的招标采购就要按当地用当地的产品。但是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市场壁垒肯定会打破。
卓著的品牌竞争力是建立在卓越的产品品质基础上,海尔创始人张瑞敏曾经说过“用户是上帝、质量是生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首先要靠质量打造市场,依靠科学的管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才是企业发展经营的根本之道,产品的质量是品牌传播的基础。只有树立全员质量意识、重塑品牌信仰和工匠精神,才能重振中国品牌。除了质量问题,创新也成了中国品牌发展的短板,使得中国品牌难以跳出恶性循环的低价怪圈,难卖出高溢价产品。“守旧使人落后,创新使人进步”.以前中国企业的成功更多是采取成本优先策略,依靠比较竞争优势,通过便宜的劳动力与原料成本获取相对竞争优势。如今品牌竞争已成为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赢得世界市场的重要资源。品牌建设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是实现我国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重要途径。为此中国的国企必须高度重视重新打造品质为先的品牌核心价值,从制造业转至附加值更高的研发与品牌营销与服务上。实现从“哭泣曲线”转换为“微笑曲线”。研发、制造、品牌及服务分别占据了一个产业早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哭泣曲线”与“微笑曲线”分别指的是产业发展中对这三个阶段的重视程度。前者制造能力强,而研发和品牌及服务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形成中间高、前后低的“倒U”形状,如同哭泣的表情。后者则更重视研发与品牌和服务,形成中间低、两边高的微笑形状。
国家是品牌最有力的背书。目前,中国的许多国企在品牌竞争力方面却还远未实现“国品号”的认知优势,更多的是国字号、央字号与企业名字的属性组合,仅仅体现出字号上的品牌认知。单纯的一个国字号,一个LOGO,还不是真正的品牌化。在国字号基础上,国企还需要品牌的符号化、IP化,丰富品牌内涵,提升品牌形象与品牌联想度,因为品牌的一个重要价值与形态是品牌认知的建立,甚至超越认知大于事实的品牌价值,这就要求国企也要加强和消费者的沟通,从相对竞争优势升级到品牌竞争优势,化资源优势为品牌优势,化市场优势为品牌优势,化特色优势为品牌认知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