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网站二维码

点击加入广元市质量品牌协会
服务指南
通知公告
协会动态
品牌人物
品牌故事
行业资讯
会员风采
今日聚焦
品牌视点
品牌管理
爱上广元造
党建园地
网站首页
社群营销,是商业边缘还是主流?
来源:作者: 刘春雄 | 作者:品牌广元 | 发布时间: 1264天前 | 6031 次浏览 | 分享到:
1.内容共情。这是内容传播的关系让渡。只要共情,就会自动转发。众多人集中转发,就会引起共鸣、共振。内容共情,对关系强度要求不高。
2.有强认知。强认知,就是真心认同,愿意背书。我们近年一直提倡场景体验,就是因为体验是最强的认知。
3.从终端延伸到KOC。深度分销已经与终端建立强关系,但是,很难与C端建立普遍关系。所以,在B端和C端之间有一个中间环节,即KOC。
特别强调,是KOC,不是KOL
(Key Opinion Leader,关键意见领袖)。
主流商业与社群的结合,节点就是KOC。KOC与社群成员有强关系,只要KOC有强认知,关系让渡即成为可能。
主流商业与社群的结合,原来的渠道关系仍有价值,组织体系仍然有用,只需要在深度分销的基础上做好场景体验、内容分发,以及顺着渠道找到KOC即可。
社群密度即流量
社群的商业价值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社群放大流量。比如前面讲的线下渠道,本来就有流量,但通过社群的增强连接,流量被放大了。再比如,拼多多的拼团,首先是因为有人发起拼团,发起拼团是因为有基础流量,才能在拼团过程中放大流量。拼团的过程,其实就是关系让渡的过程。
二是社群创造流量。流量一定是认知的结果。社群创造流量,一定是因为社群成为商业话题讨论的载体,即社交货币。
社群是分布式的。分布式的自媒体,人人都有声音,但人人的声音可能被淹没。所以,自媒体声音的价值,取决于声音的密度。社群创造流量,就是社群及商业化过程中的密度决定的。
密度即认知,密度即品牌,密度即IP,密度即流量。
分布式商业,没有密度就没有一切。
密度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商业价值?因为密度产生交叉覆盖。比如,一个县城,1万人同时发朋友圈,信息传播就有密度了,因为一个人会从多个朋友圈同时获知信息,也会增强对信息的关注。但是,1万人同时在全国发朋友圈,密度就很低,也就缺乏商业价值。
社群连接B端C端
社群商业化的密度,大致表现为三种形式:
1.社交电商的密度。虽然我们一直在讨论,社交电商缺乏强关系。不可否认,社交电商的社交,往往在某类特定人群是高密度的。但是,社交电商之所以一直处于边缘,就是因为社交电商的社群密度,只是小范围的密度。
2.内容通过传播链形成的密度。IP打造过程中,人们见识过“内容疯传”现象。一段共情、共鸣的内容,因为共情,被社群疯狂转发,最后形成共振。
共振,是高密度传播的结果。IP、网红的形成,一夜爆红,就是内容疯传。
3.依赖其他商业组织的密度,形成社群密度。传统商业组织,终端的密度最大。一个50万人口的县城,终端小店可以达到数千家。据某数据平台的统计,全国各类终端店超过千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