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源:李倩说品牌(ID:liaotian78)
前不久我在一次分享中说到过一个话题:目前的消费品牌大繁荣其实是过去几十年供应链成绩的集体汇报演出。再说的直白点吧: 我们看着眼花缭乱的那些“好东西”,都是因为背后有强大的共享供应链在撑腰。
【消费】是一个特别容易让人产生行业误解的创业和投资门类,因为太过于“热闹”和“性感”,所以总是会被看的太过于“肤浅”。我举几个现象例子:
身边只要有人“创业”,十有八成会从事各种“消费品”,因为:“懂”。刚刚当了妈妈,马上就“懂”了母婴产品;因为爱吃,就很“懂”食品;因为时尚,就可以做“服饰”… 例子比比皆是。解释一下, 我并不是质疑初心的力量,而是在说“消费品”显得门槛很低这件事。
有多少消费品牌,我们仅仅是因为它最近“很火”,料定它一定做的“很好”?继而投资人蜂拥而至,消费者拍手叫好。最后还没来得及慢慢发展,就在资本和催促中被“捧杀”。
“带货”这种接地气的词组,像不像极了小时候集贸市场开着大喇叭“甩卖啦甩卖啦”的吆喝一样容易理解和模仿?这样亲民的词汇让每个并没做过生意的创业者产生了“这有何难”的一腔孤勇。
……
例子很多,不一一举了。
越是看上去没有门槛的事情,越吓人。仔细一想,可能还不如“人工智能”、“大数据”,能搞清楚个中概念,光靠信息差本身就已经成为了门槛。
所以你看,一直以来,消费这样的“低科技”融资靠的是热闹和“销量”,而“高科技”靠的都是科普和对供应链的解释,投资人能听明白,就能拿到钱。
其实啊,这事真应该反过来。
我们看待消费,才应该用“科普”的心态。而对很多“高科技”,反倒要去看市场应用的反馈和“销量”。
所以呢,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现象:真正做对事情的项目,反而容易被miss掉,而迎合投资人思考惯性的项目,就很会讨巧。当然了,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大概率的投资都会失误。
扯回来。
【消费品】的盛世,创业者和投资人的眼睛都盯在了“卖”上,如何搞流量、打爆款、找带货、做畅销已经成为了第一要务。似乎除了“卖”其他的没有一点问题。甚至,作为消费品,连“利润”和“复购”大家都不看,只看销量。导致很多项目跌破成本价求“带货”,凑销售额以便“融资”。太多项目甚至一些已经比较大的消费品项目都进入了这样的死循环:
赚不到钱——创业赚钱——没有投资支持就赚不到钱——为了拿到投资——做销量——赔本做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