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就是围着销量转圈的世界。
这其中有两拨人是暗爽的。
一波是背后默默工作的代工厂和供应链们。一波是手握着流量可以打广告带货的平台、机构和个人。
因为,大部分消费项目,都不具备自己搞定生产和供应链、自有销售渠道的能力。
上游靠代工厂和共享供应链体系,下游靠寄生在平台降价换量。自己在中间搞搞集成,其实也赚不到什么差价。毕竟消费品的信息差没有那么大,任何人循着商品标签都能找到代工厂。
流量和销售这部分也就算了,现在的确也没有太靠谱的快速引流的方法,只能曲线救国到私域慢慢沉淀。
但是供应链这个部分,至今还被无视就太不应该了。
可以这么说,没有供应链优势的消费品牌没戏。两个方面分析这件事:
互联网流量和销量用在消费上太脆弱了
必须趁机快速沉淀硬实力
如今在创业圈非常诡异的一件事是【互联网逻辑和消费品逻辑混用】,虽然说当今一切都是“+互联网”,那也不代表行业本身的主线逻辑要被干扰。消费品本身是要参考消费的逻辑,产品、供应链的重要性是无与伦比的,而互联网的流量和销量,用在扎扎实实的消费中去看,有点太脆皮了。
互联网作为“爆款运营”和“销售效率”的工具是没问题的,但它仅仅是工具。作为一个独立的品牌,把自己全部的竞争力倾斜到上面去就意义不大了。所以o2o大战、直播带货之后,我们看到了一座座【流量废墟】,免费的“上门洗车”、“赔钱卖货”。
我们以为可以换来真实的用户,实则反映了一代互联网创业者对实体消费领域的不了解和缺乏敬畏。
但我们的能力项里只有互联网,快速起销量可不可以?可以。但是没有利润的互联网销量帮你赢得的是什么?
是时间。
是抓紧时间去补足上游产品和供应链短板的时间窗口。
因为只有补齐了这些能力,产品成本才能真正控制下来,对前端销售的控制力才能大大增加。嗅到这一点的公司在快速起量之后都在补课这一部分。前半段是互联网人,后半段是脚上粘泥的传统产品人。
现在已经有10万亩花田、全国18个城市大仓、8大有自动化鲜花加工流水线的生产工厂和两百家线下花店稳稳拿在手,可以直接冷链作业服务全国300个城市的用户。据说2021年打算继续开通500家连锁花店,在一些下沉城市将会享受到跟一线城市一样的高质量平价鲜花。
能做到这一步,背后没有供应链的强大支撑是万万没可能的。
当别人还在前端疯狂降价求量的时候,有人已经在上游默默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