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 从用户阅读的动线逻辑出发,提供记录工具,让用户的心得与灵感有一个承载落点。搭乘主题车的用户,既可以在打车路途中翻阅书籍,也可以随时记录所思所想。
有意思的是, 这些体验过程中形成的情感、思想会跟随下一位乘客共同漂流,通过文字力量接力。
它改变了当下习以为常的弹幕信息性质的及时反馈,以一种更有神秘感与期待感的方式催生了不一样的社交连接,既有 物理范围上的扩散,也有 情感意义上的延伸。
而这些用户主动分享的所感所想,也极大几率会成为当当与礼橙专车最具象的用户镜像数据库。
值得一提的是,「流动图书馆」还有一个细节特别让人动容,在出行场景之外,当当连 用户下车之后的场景也考虑进来了,为了让用户拥有完整的阅读体验,当当在平台免费送出60万册好书。
不能说这60万的数字就能辐射遍整个北京城的人群,但至少能让我们看到, 在做阅读场景渗透这件事情上,当当是认真的。
事实上,网络购物减少了用户和商品不期而遇的机会,购物时接收到的感官信息也大大降低,当当情境浸入式场景的塑造, 把通勤出行变成一趟思想与文化的发现之旅,呼应的正是“每个人都乐于有新发现”的心理洞察。
在这个大场景+小细节的过程里,图书不只是图书, 而是基于场景的沉浸式体验,是充实通勤时间的解决方案,是社交时代重塑人与人连接的桥梁,更是美好生活方式提案。
近几年,跨界营销案例层出不穷,但大多只想着噱头吸睛,而没有考虑是否合适,最终只是在收获一轮吃瓜热情之后,后半程要不就无感,要不就败光好感,根本不利于品牌的长远发展。
从此次当当跨界礼橙专车的「流动图书馆」品牌事件之中,我们其实能看到价值性高的跨界离不开两个关键点,一是能 打动人心的核心创意,二是 合拍的时间节点。
可以说,「流动图书馆」的核心创意属于让人忍不住拍手称赞那一类,“流动”二字承载着不同的内涵:一是 场景的流动,它呼应的是专车搭载乘客在城市里穿梭这个熟悉的场景。
二是 文化思想的流动,它放大的是“书只有被阅读被流传才有鲜活价值”这个大众共情面。
三是 人的情感的流动,它关联的是人的情感需要宣发出口与共鸣回应这个细微的心理洞察。
同时,「流动图书馆」品牌事件里,当当与礼橙专车跨界的时间节点也相当合拍:在全球疫情影响之下,通勤时间打车场景的人群数量增多,而出国旅行的人群数量减少,如何充实通勤时间?如何满足看世界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