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拼多多还没来得及享受上市的高光时刻,便遭遇了自成立以来最为密集的舆论压力,从商品质量、与商家关系,到与阿里和京东的竞争,再到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都在聚光灯下被一一拷问。其中,质疑、唱衰、非议层出不穷,超出了正常舆论监督范畴,拼多多自称正受到罕见的波次网络舆情攻击。
事实上,不管外界再怎么质疑、抨击,拼多多还是成功登陆纳斯达克;不管黑公关再怎么猖獗,都无法阻挡拼多多前进的脚步。之所以说这些,不是想强调势不可挡的拼多多可以无视商业规则,而是想突出拼多多商业模式成立,获得投资者和消费者真金白银的支持,而且其从未回避山寨、假货等敏感问题,只不过短期内达不到社会预期,希望给予拼多多一点时间和机会去证明自己。
在我看来,3岁的拼多多上市且市值逼近300亿美元堪称商业奇迹,但只是新的起点,一切才刚刚开始,未来其不仅要通过完善平台治理体系来回应公众关切,向成熟型平台迈进;更要大力开垦新电商这片空地,成为“Costco+Disney”的结合体,为消费者创造多实惠、多乐趣的价值。
据悉,拼多多本轮IPO认购受到了国际各大主流基金的普遍认可,获得超过20倍的认购,成为今年以来最热门IPO,背后是拼多多“少SKU、高订单、短爆发”的模式先进和各项数据非常靓丽:3.44亿活跃买家、2621亿元交易额、763元平均消费额。
拼多多CEO黄峥坦言,自己对拼多多IPO认购如此火爆并不意外。一方面,资本市场与中国有一定距离,受情绪化观点的影响较少,更多站在宏观趋势理性看待;另一方面,拼多多在短时间内做到不可忽略的体量,让投资者为之兴奋,一定程度上证明新电商模式行得通,成熟赛道也有空地,未来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如今,新电商已成为行业香饽饽,外界对这片空地最关心三个问题:
一、新电商这片空地从何而来?
互联网公司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流量的竞争,随着互联网人口红利的消失,电商成本逐年增长,京东获客成本从2014年的82元飙升至2016年的148元,而线下边际获客成本近年来维持持平的状态(不考虑房租),因此阿里、京东纷纷把目光瞄向线下,希望创造新的增量。
其实,线上流量并未被完全挖掘,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场景蕴藏巨大商机,阿里、京东早已布局。不过,无论是阿里投资微博还是京东联姻腾讯,本质上都是抢移动入口,获得导流优势,对社交关系链的利用并不充分,这给拼多多与两大巨头差异化竞争创造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