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顾客到店人均消费上看,一二线城市均有所增长,分别为106.1元和94.8元;
其中二线城市翻台率更达到5.3。
如此漂亮的成绩单,
迅速引来了一大批竞争对手的争相效仿。
一进门,就有服务员笑脸相迎,
吃火锅前给你递上热毛巾擦手,
排队时给你做指甲、贴手机膜、免费打印照片……
虽然餐饮业的服务得以上升一个层次,
但这种“把顾客当皇帝惯着”的效仿,
也被诟病“依葫芦画瓢,不能深得其精髓”,
以至于大家几乎都惯性地把"海底捞你学不会"这句话挂在嘴边。
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
在不依赖厨师也能有好味道、
并且容易标准化的火锅生意里,
“极致服务与体验”只是让海底捞找到了差异化,
并达到了暂时让其他企业难以超越的程度。
而要对抗比海底捞还要早四年上市的呷哺呷哺等现有竞争对手,
以及巴奴、大龙燚等不断崛起的火锅品牌以及潜在风险,
在竞争无比激烈的餐饮行业抢市场抢入口,
并非只靠海底捞自己的“服务”就能单打独斗应对的。
藏在海底捞进一步且飞速的扩张背后的压轴戏,
很大程度来源于其强大的餐饮供应链系统!
PART.2
被吃上市的海底捞
每个部门都有一套“赚钱经”
虽然海底捞一跃成为火锅界的扛把子,
但不得不承认,
做火锅的并非只有海底捞一家,
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吃海底捞。
白手起家到餐饮业近600亿身家的创始人张勇,
却对此一点都不担忧,
他曾神秘兮兮地说过,
“我们最强的地方其实是供应链。”
以前我们是向所有人做一种生意,
但海底捞强就强在,围绕一群人做所有生意!
事实上,
海底捞关联的公司几乎涉及餐饮上游的所有链条:
比如做火锅底料和蘸料加工的颐海国际,
比海底捞还要早两年上市;
作为海底捞火锅底料的供应商,颐海国际于2016年7月13日在香港主板上市,根据其对外公开的年度财报,2018年的收入超过26.8亿人民币,同比增长62.9%;净利润超过5.4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09.9%。
颐海国际除了给海底捞供应底料外,已经成为国内火锅底料及调味料的主要品牌之一,产品进军全国各大超市系统(包括沃尔玛及家乐福)、传统零售渠道(如杂货店、社区门店及肉食店)、线上销售网络(天猫、京东等)。同时,产品还销往北美、欧洲及亚洲的42个海外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