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郑宁给出的原因是,中老年人大多没有受过综合教育,缺乏基础科学常识,日常生活中大多以经验主义判断各种事情。他们接受新事物的渠道主要通过口耳相传,对信息缺乏足够的分析辨别能力,容易被网络谣言误导成为易感人群。“宁可信其有”的认知取向、“我是为你好”的关切心态形成一股合力,推动谣言实现病毒式传播,甚至让一些早已被辟谣的信息沉渣泛起、死灰复燃。此外,老年人精神世界空虚,也使他们容易被谣言攻占。
中老年人“关切利他”的心态,被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专家多次提及。郑宁说,谣言标题惯用赶紧转给亲朋好友、不转就会如何如何的套路,利用了中老年人的善意,使他们成为谣言的二传手。
“中老年人转发谣言同他们购买保健品并不是真的需要一样,而是把购买过程当成了亲情缺失的安慰剂。”何凌南说。
“不相信谣言却又转发谣言的背后,是想表达关爱、关注的心态。”王杨补充道。
何凌南通过观察发现,中老年人比同龄人更早学会使用电子产品的技能,会觉得很有面子。硬件设备容易获得,而信息素养、网络素养、科学素养这些“软件”的提升却相对困难。
中老年人相信谣言、转发谣言,不但与群体特质有关,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于谣言生产者、生产过程的目的性和手法。
“谣言的制造手法可谓专业,往往避谈现在、着眼未来,强调事件对身心带来的不良后果,以增强代入感。用‘你’进行指代,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着较强的身份卷入度,产生消极情绪引发死亡恐惧。”何凌南说,网络谣言经过演化,破坏力已渗透到整个中老年人群体,进行“无差别式打击”。
炮制偏方制造季节性谣言;偷换概念编造科普常识;以“研究机构”“专家”名义嫁接晦涩难懂的科学术语;用危言耸听的语言制造时事热点谣言;用“有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词语抓住中老年人害怕生病死亡的恐慌心理;移花接木制作视频谣言……
何凌南说,这些谣言的产生与互联网追求流量、注意力有关,一些谣言带有特定的目的,例如营销某种商品,或者想把账号做得更有商业价值,以吸引流量或产生大的影响。
情绪传播是当下收割互联网流量的“王道”,很多谣言正是利用了这一点。王杨说,谣言往往使用能够激起情绪反应的措辞。
“谣言就像病毒一样反复出现,生命力顽强。人们攻克一种病毒,又会出现变种或新的病毒,容易产生、传播,而不易被消灭。”何凌南说。
网络谣言、虚假广告、网络诈骗、低俗色情是中老年人最易遭遇的四类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