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生态品牌有什么误读?
1866年,德国科学家海克尔在《生物体普通形态学》中首次提出“生态”的概念。在他看来,生态指的是生物群落的生存状态,包括一个生物群落与其他生物群落的关系,以及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这是一个新奇的视角,海克尔将人们的关注点从单个群落的个体命运,拉回到群落与群落、群落与环境这一更正确的方向上。而思路的切换会发现一些有趣的事实,譬如任何生物似乎都无法脱离生命周期的掌控,但热带雨林却能够生生不息。与“生态”的概念不同,近年来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打造生态的行列,但如何廓清生态品牌的真实含义却见仁见智。或许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厘清生态品牌的真正价值和未来方向。
“整合” vs “共创”
生态显然不是单纯的资源整合,事实上二者的内在逻辑也有明显差异。整合往往是单纯的效率驱动,例如,企业需要把控品质、降低成本、控制风险,就往往会进行产业链上下游整合,这在消费品品牌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乳制品企业自己养奶牛、种饲料;茶饮企业开始做自有茶园……产业链的整合都是为了加强企业经营效率,类似于“1+1>2”的效果。而生态品牌强调的是不同元素之间的协同共创,从而激发出更大的生命力,类似于“2*2>4”的形态,生态本身将是一个“超级大脑”。例如海尔在智慧家庭场景中,就已经逐步打通了各个场景设备的互动联系,无论你是使用洗护阳台,还是走进健康空气的卧室,智能化设备都能够理解你的需求和情绪,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你,而这与将冰箱、洗衣机等不同硬件设备单纯摆在一起的静态组合有着本质不同。从中我们也能发现,“生态品牌”的构建,远不止于外部场景的不断覆盖,还需要内部知识图谱、用户画像、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一系列技术的支撑,这些技术所形成的“大脑”更加重要。当然,“大脑”的背后不仅仅是生态构建方的技术能力,还需要生态参与方的智慧共创。以海尔推出的场景品牌三翼鸟为例,在三翼鸟厨房中,过去厨房里只有冰箱和厨电,三翼鸟却可以跨越行业边界将橱柜、厨具、菜谱、可溯源食材等生态方聚集起来,在厨房空间裂变出美食、健康、安全等多个定制场景方案;在三翼鸟智慧卧室中则细分出睡眠、运动、学习、休闲等场景;智慧阳台更是裂变出洗护晾晒、健身、绿植、休闲、萌宠等场景方案。
提供智慧家庭全流程服务,用户既能够充分参与到设计、建设、服务自己家庭的全流程,又可以实现可迭代、定制化的健康生活方式,这当然不是靠海尔一己之力完成的。目前海尔智家旗下的衣联网、食联网、空气网、水联网、娱联网等生态品牌的生态方已经超过超过1万家,这些不同行业的生态资源方都围绕着用户的需求进行共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