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花落浙江,这块创业创新的热土就竭尽全力在探寻各种跑道。有的提出组团式、片区化发展,有的打造全品类区域公用品牌,还有的部署发动村企结对、山城协作。最近,浙江省兰溪市举起“地标富农”旗帜,希望锚定地理标志农产品推动共富进程。
兰溪地处浙中,是远近闻名的农业大市。近年来,该市利用独特资源优势,积极打造“地标”金名片,为农业转型升级、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了解,兰溪共有6个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排浙江全省第一。除了刚起步的兰江蟹,其他5个地标农产品均属种植业,面积占兰溪全市种植业的20.8%,但产值占比却达到31.2%。
兰溪将共富跑道锁定“地标”,出发点自是不难理解。但在新的背景条件下,兰溪究竟如何推动“地标富农”?记者专题调研后,将其做法概括为“提低扩中”法。
提低——
通过果园流转推动散户“借船出海”
4月中旬,枇杷开始由青泛白。按时令,露天枇杷要再过一个月才能上市,而霓虹山村果香农场场主周庆权的枇杷种在大棚里,比露天的要早半个月入市。这一时间差足以让其产品身价倍增。
“枇杷最怕受冻,特别是在花期,能让果农‘颗粒无收’。有了大棚,不仅能让枇杷提早上市,还能避免冻害、花腐、裂果等情况发生。”正是基于种种考量,周庆权下了狠心,投入100多万元,建起1万平方米大棚,还配套了智能化管理系统。
周庆权的农场共有60余亩地,一半大棚,一半露天,效益相差一倍多。效益虽然诱人,大棚的投入却让许多人“望而却步”:山坡地上盖大棚,每亩成本就得12万元。即使政府有补贴,个人只需承担一半,普通散户也无法承受。
霓虹山村种有2000多亩枇杷,看上去整体规模不小,但大多数是兼业农户。一家三五十棵果树,平日里粗放管理,收获后提篮小卖,随行就市,价格不具优势。可兰溪的散户、小户基数多,既不可能指望他们成为中坚,又不可能丢下他们不管。唯一出路就是,确保其在有稳定收入的前提下,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融入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兰溪的“提低”流转有两法:一方面,鼓励连地带树流转,租金有的5年一涨,有的一次性支付,农户无需忧心管理和销售,除去收租金之外,平日里还能打些零工;另一方面,出台政策,将一批有意愿、有能力的散户培育成大户,再通过组织化带动,扶上马后送一程。
兰溪农业农村局局长赵庆鸿认为,只有适度规模经营,经营者才肯多投入、用心管理,有充足意愿提品质、打品牌。有了这批“领头羊”,小散户才得以“借船出海”。而政府所出台的推动标准化、设施化、品牌化等政策,也能依靠这支队伍得以更好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