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山区大多地处八大水系源头,具有发展渔业的先天优势。罗氏沼虾作为近几年为数不多的致富好品种,利用“南太湖”系列新品种优势,种虾成了“链长”,带动“沼虾西进”“北苗南繁”,以科技创新驱动浙西南山区共富。据测算,若采取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亩均可增效3000元至5000元,设施养殖亩效益更可超2万元。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张海琪告诉记者,接下来,将探索联农富农机制,通过强村公司投建基地、村集体整合土地资源、科研院所提供技术支撑,带动山区农户共享产业链增值收益。这也是今后,浙江拓宽“土特产”富民增收的新路径。
文成、庆元、淳安等都属于浙江重点发展的山区海岛县,也是共同富裕示范先行的薄弱地区。实际上,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土特产”已展现出实打实的富民效应。像吴其耀万吨级食用菌精深加工产品智能化工厂在今年6月启用后,年产值可达10亿元,将带动1万多户菇农增收;郑团建力量稍弱些,背后也联农带农超百户,每年户均增收3万多元。
浙江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王通林表示,“产业链培育+创新链协同+价值链提升+利益链联结”的路径,最终要体现在提升“富”的成色上,接下来,将健全模式链条拉动,把产业链增值效益更多留给当地农民,推动农民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并立足产村融合带动,因地制宜推进乡村经营,根据和美乡村片区组团建设,联动推动当地“土特产”发展。
根据计划,到今年底,浙江将建成单条产值超十亿元、超百亿元的乡村“土特产富”全产业链分别达到135条和12条,到2027年,两者分别要达到150条和20条,届时总产值达到3600亿元,每个山区海岛县至少要打造1条单产10亿元以上特色产业链,带动从业人员年增收6%以上,特色优势产业优质优价机制基本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