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网站二维码

点击加入广元市质量品牌协会
服务指南
通知公告
协会动态
品牌人物
品牌故事
行业资讯
会员风采
今日聚焦
品牌视点
品牌管理
爱上广元造
党建园地
网站首页
苏轼是如何开展调查研究的?
来源:四川在线 | 作者:品牌广元 | 发布时间: 537天前 | 4102 次浏览 | 分享到:

广开言路,问计于民。苏轼做调查研究注重以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在杭州任通判时他就“访问民间疾苦”,了解到运河淤塞让百姓苦不堪言,频开屡塞更是劳民伤财,他的奏议中经常出现“父老皆言”“父老皆云”“本州父老农民睹此利便,相率诣轼陈状”等语,许多信息都是他同百姓身挨身坐、心贴心聊出来的;在徐州抗洪时他找到当地对水径、地理了如指掌的和尚应言请教对策,在应言的指导下成功解了徐州水困;在密州遇蝗灾时,他向农夫野老学习用火烧、用泥埋的办法铲除蝗害,取得灭蝗斗争的胜利。他的调研充分尊重民意、兼纳意见,体现了博大的胸襟和务实的精神。

不急不躁、谦虚谨慎的调研态度

实践告诉我们,有的政策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有偏差,要扭转回来很不容易。开弓难有回头箭,调研不能急躁草率,必须慎之又慎,这是苏轼调研的态度。苏轼深知像防洪治水这类情况复杂、工程浩大的项目,如果出现错误不仅浪费财力甚至会淹没城池、危及生命,所以他特别谨慎,以防出现纰漏。治理杭州西湖正是这种谦虚态度的表现。

多方听取意见,通过交换意见以求多角度、更全面地认识问题。苏轼在治西湖时得到苏坚作堰修井的意见后,没有自行决断,而是向通直郎、知仁和县事黄僎请教商议,并且率领官僚多次到现场验视,及得“一一皆如坚言,可成无疑”后才下令采取措施。苏轼治湖的成功离不开善于听取官员、民众意见,

把各种方案拿来比较,与现行比较、与过去比较,参考众议和历史经验得出符合当前实际的方案。面对西湖频开履封的情况,钱塘县尉许敦仁提出“将葑田变为菱荡”的方案,即开湖后把湖面给与人户作菱荡租佃,借人户种菱需要芟除涝漉使寸草不遗。苏轼分析过去治湖难以长久的原因,听取许敦仁的建议,又“参考众议,皆谓允当”后才将葑田种菱作为治理措施,开湖后的田地划拨给人户种菱,既得租佃,也可借民力除治葑根,一举两得。苏轼给朝廷的奏议强调自己“功无可录”而“比缘众力”。

反复考虑,不匆忙下决断。有些问题的决定,当时看来是正确的,但过一段时间可能发现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因为实践是不断变化的,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主观世界的改造都在不断发展,所以决定不可太匆忙,最好留一个反复考虑的时间。在任杭州通判期间,苏轼就通过勤于走访对西湖的情况有所了解,但他第二次到任杭州时隔近一年后才向朝廷上奏请治,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要在上奏之前对实际的情况做广泛深入的了解,甚至需要以一定范围的实践作为支撑。比如在此之前他已着手修饬六井、开浚二河,得到了舟船通利之效,也论证了每年治湖最好的时期,才胸有成竹地向朝廷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