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网站二维码

点击加入广元市质量品牌协会
服务指南
通知公告
协会动态
品牌人物
品牌故事
行业资讯
会员风采
今日聚焦
品牌视点
品牌管理
爱上广元造
党建园地
网站首页
苏轼是如何开展调查研究的?
来源:四川在线 | 作者:品牌广元 | 发布时间: 538天前 | 4105 次浏览 | 分享到:

杨玉婷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古人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眉山三苏祠视察调研时指出,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苏轼不仅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大文学家,同时还是实干笃行、泽被一方的政府官员。他“四海一生踏歌行”,足迹遍及南北,给后世留下大量珍贵文化和政治遗产。苏轼在任地方官员期间,坚持实事求是、多策并举的调研方法,不急不躁、谦虚谨慎的调研态度,问题导向、为民谋福的调研目的,取得斐然的政治功绩,其经验对我们党员干部开展调查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实事求是、多策并举的调研方法

调研的方法有很多,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实事求是,即通过对实际情况的了解把握规律,在规律的指导下解决问题。苏轼调研运用的方法主要有查阅文献、实地考察、问计于民。

查阅文献,以史为鉴。苏轼非常重视史料考证,每到一地必读其史。借助地方志,苏轼对当地风土人情、历史变迁、地方特点都达到深度了解的程度,有利于他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决策谋划。苏轼曾两次任职杭州。第二次知任杭州时,他发现西湖淤塞过半,湖久芜漫,非常影响农业生产。西湖在历史上多有淤塞,历代主政者也曾治湖,这些被记载在当地史书和前代主政者的诗文里,如唐代杭州刺史白居易的《石函记》等文献就有记载。苏轼通过史料不仅掌握了西湖的变迁和淤塞之因,了解到梅雨季节到六七月是治湖的最佳时间,还从西汉丞相毁坏鸿隙陂遭致民怨、三国临平湖的开通促进天下一统的史实中明白了河渠开废事关兴运的道理,认识到兴利除废、开浚治水要顺民心。文献调研是一种古老而实用的方法,便于快速了解情况,梳理问题来龙去脉,从前人经验中吸取教训,为展开进一步的深入调研奠定基础。

实地考察,掌握真相。文献虽然丰富,但只是对此前经验的归纳,理论必须与当下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实地考察是鲜活的调研方法,有利于解决老难题、应对新挑战。苏轼是一个实干家,他任职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深入现场调研。苏轼出知颍州之初,颍州地方官吏为除京城开封的水患,欲修一条八丈沟夺颍入淮。苏轼接旨与陈州等地官员商议开八丈沟利害,但他认为自己到任时间不长,尚未充分掌握情况,便向朝廷进言暂缓商议。随后,苏轼马不停蹄赶到淮河沿岸实地勘察,并召集颍州的其他官员开会研讨。通过实地考察,苏轼发现开挖八丈沟不仅不能解决黄淮一带的水患,还可能导致淮河倒灌。于是上章《奏论八丈沟不可开状》,以充足的数据详细分析利害、一一驳斥之前官员的错误判断,最终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避免了一场耗费巨大而又有害无益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