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二维码
“我们的茯苓年产量占据全国总产量的1/5,罗田天麻产量达到4000万斤,占全国总产量的1/6,连续3年中药材产值突破10亿元,市场却没有我们的品牌。优质的茯苓被掺和进其他产区的品种中,挂别人的品牌出售。”8月15日,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九资河镇党委书记罗燕对第一财经记者提及前不久去亳州考察的经历颇有感触。
罗田县是中药材资源大县,九资河镇系“中国茯苓之乡”,每年全国市场1/5的茯苓和1/6的天麻产自这里。近日,第一财经记者深入采访发现,当地中药材发展模式仍比较落后,由于加工能力薄弱,优质的茯苓、天麻等产品被销往外地以别的品牌出售。在这样的情况下,全县正在寻求破局之道,以打破传统落后的产业模式。
有产量没品牌
6月中旬,罗燕随县领导前往亳州考察,在药材市场的茯苓销售展台前,与药材商之间的一段见闻深深刺痛了她。
“当时药商介绍了很多来自其他不同地方的茯苓品牌,比如有来自安徽岳西、湖南靖州、云南、贵州等地,眼瞅着商户未提及九资河茯苓。最后我问‘有没有来自九资河的茯苓?’商家‘嘿嘿’一笑说,‘有,但是没有单品销售。’”罗燕说,现场所有袋装的品牌中,没有一袋标注品牌为“九资河茯苓”。
第一财经记者获得了一份当时的亳州调研报告显示,“亳州药商说,罗田天麻比其他地方个头大、品相好、在市场上很好卖,但由于没有品牌影响力,产地标注云南昭通在亳州中药材市场上销售;九资河茯苓因自身深加工不足,原材料进入安徽岳西等地加工,产地标注岳西进行销售。”
“这就是我们最大的现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主要是深加工不足导致,我们全县目前只有2家规模以上中药材企业,品牌价值和产品增值没有挖掘出来。”罗燕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更多的还是因为我们的产业结构和产业链条没有完全形成闭环,一产(种植)有一定话语权,二产(加工)薄弱,导致自身优质产品沦为他人品牌“嫁衣”。
第一财经记者采访发现,单就茯苓品种来说,由于当地既无统一的集散地加工能力,又无自身品牌实力,鲜茯苓多被外地商贩或者企业统一采购运至传统的集散地市场如安徽岳西、亳州等地销售。
茯苓主产于云南、安徽、湖南、广西、贵州、湖北等地区,而云南边境、湖北与安徽交界地区、湖南周边地区的茯苓产量最大。其中,湖南靖州是全国最大的茯苓集散地,主供南方市场;安徽岳西也是主要产地加工集散市场,主供北方市场。南北茯苓形成三地产出,两地集中销售的局面。比较之下,罗田(九资河)的劣势就显露出来了。
第一财经记者采访发现,本地种植户们产新茯苓等药材之后,主要有三种销售渠道,其一是大企业产地直收;其二是将鲜茯苓加工后,给企业提供原料;其三是本地旅游产品对外出售,这类业务占比较小。
“每年来我们这里收购茯苓的有一些大企业,比如劲酒、同仁堂和日本津村公司的在华机构等,我们给他们提供茯苓原料。”九资河的茯苓种植户徐师傅说。
据徐师傅介绍,他们的茯苓销售主要以鲜茯苓和初加工为主,今年即将产新,已经有茯苓收购贩子在当地活跃,目前鲜茯苓喊出的收购价在7块钱/斤,而这远低于亳州市场的茯苓片(30-35元/kg不等)和茯苓块价格(27-28元/kg)。
九资河镇最大的中药企业湖北正光九资河药业有限公司(下称“正光药业”)董事长冯政光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整个大别山区的中药企业很多,大概有2000多家小型商户,进入门槛很低,形成了目前小、散、乱的局面,“茯苓、天麻等药材,就像卖农产品一样,有营业执照的企业或者个人就可以直接采购销售,甚至没有营业执照也可以干。长此以往,大家形成了恶性竞争,你喊‘10块’,我喊‘8块’,他喊‘5块’,最后拼价格,本地优质的药材无法得到‘优价’。”
在正光药业生产车间,第一财经记者看到,工人正在加工茯苓块、晾晒茯苓片和天麻片。“我们主要是按需生产,给市场企业提供原料。”该公司内部人士说。冯政光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该公司的茯苓加工产品,除去人工以及原料等,毛利率仅在15%左右。
正光药业内部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该公司真正能够拿出去打上“九资河茯苓”品牌的也只有自己生产的茯苓粉、营养羹等品种,多数是生产一些贴牌茯苓产品,给国内企业提供原料。
“我们的茯苓产品品质在全国还是比较靠前的,这样以低价对外销售确实可惜了。”罗燕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靠天收”
即使种植茯苓长达30余年,徐师傅的种植模式依然还是“靠天收”。第一财经记者发现,与很多以单一作物为特色的地方类似,当地以种植与初加工为主的药材产业也缺乏有效的统筹规划。
徐给第一财经记者算了一笔账,当地一亩地种植1700窖,加上原料松树椴木和菌包以及人工成本等,“每亩地的投入在1.5万元左右,亩产5000至7000斤茯苓。”徐师傅说,这两年鲜茯苓的价格是在5块钱至8块钱/斤不等,每亩收入在2万元至5万元不等。
徐师傅记得疫情期间的2021年,那一年是他从事茯苓种植30余年来,赚得最多的一年,“那会儿茯苓价格高,我的毛收入就达到了28万块,纯收入19万左右。”
据中药材天地网资料显示,作为药食同源的产品,茯苓每年的药用、食用和出口的需求量都很大,从最近几年市场和产地销售情况来看,其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年用量高达3万吨至4万吨。
然而,好的年份光景却不常在。“今年天气比较反常,上半年生长关键期要雨水的时候,天气比较干旱,下半年快成熟期的时候,雨水又比较多。目前还不知道今年产量如何,赚钱还比较困难,不知道后期行情如何。”徐师傅说。
近年来,随着茯苓等药材价格不断上涨,罗田当地农户在种植上更愿意选择这一品种。
但作为一种林木资源消耗性菌类药材,严重依赖松林资源,种植茯苓对松林资源消耗大,开荒挖窑导致水土流失,对山区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破坏。自2014年罗田全县禁伐以来,当地茯苓、天麻种植所需的培材需要大量从外地购进,既增加种植成本,又增加森林病虫害风险。
罗田也面临着种质资源退化严重的问题,如茯苓还是使用30年前选育的品种,天麻种苗多数依赖外地采购。
据8月2日罗田县政协会议的“建议”称,当地药材种植仍存在诸多不足,主要是整体规模化种植、标准化实施品牌化运营程度不高,很多还是“人种天收,广种薄收”,种植管理粗放,加工方式简单,贸易方式单一,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一些农户缺乏质量、品牌和安全意识,缺乏种植技术、经验和市场信息,抗风险能力弱。”
如何补齐短板
“除了种植药材,其他的活儿我也不会干。”徐师傅说,作为农户,大家肯定想挣大钱,但过去传统“靠天收”的种植模式,可能会损伤大家的积极性,而接下来怎么规范化发展也是个问题。
8月2日,湖北省罗田县政协召开“推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常委会会议,大家形成的共识是罗田县是中药材产业大县,但还不是产业强县,中药材有产业基础,但亟需提档升级。
据罗田县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该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共22.1万亩,中药材种植总产量9.63万吨,在全市均位居第二。其中茯苓3万亩,潮苓产量达3.34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1/6;天麻2.36万亩,鲜天麻产量达2.32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1/5;野菊花1.8万亩,苍术1.4万亩,“据统计,2022年我县中药材总产值约28亿元,在全市位居第二,仅次于薪春。”
“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发展壮大产业的传统方法已经明显走不通了,只有通过提高亩产产量和质量、产品附加值和品牌价值来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罗燕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总体来看,当地中药材产业还属于初级发展的阶段,发展的质效不高,需紧扣未来趋势和市场脉搏,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2023年,罗田县政府办发出《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提出,将罗田建设成为大别山优质道地药材原料基地和区域交易中心,打造华中生态康养基地,实现中药材资源大县向产业强县转变。
当地的思路是着力打造九资河茯苓、罗田天麻道地中药材“单项冠军”,同时加快建立茯苓、天麻质量、品牌标准体系,补齐趁鲜加工等产业短板。
目前,当地正在实施中药材强链补链工程,打造药旅融合特色产业园区,一座占地222.43亩的现代化道地药材产业园正在开工建设,该项目定位为建成环大别山地区最大的道地药材趁鲜加工基地和鄂东皖西地区最大的药材集散地。
“亳州、安国等集散地市场,它们的定位大型综合性中药市场交易平台,而九资河乡镇想要将本地茯苓、天麻等单品,贴上自己产地趁鲜加工的标签,这是县里决心要做道地加工产业园的目的。”罗燕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目前我们的茯苓、天麻产量在全国范围之内,有一定的市场话语权,下一步想要把品牌、价格等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
版权所有:广元市质量品牌协会 Copyright © 2018-2028 品牌广元.com;品牌广元.cn;pinpaig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蜀ICP备19027777号 川公网安备:51080202000333
地址:广元市利州区奔月路266号 电话:0839-3370118 邮箱:309587947@qq.com QQ:309587947 微信:13508060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