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对于农产品行业的未来发展,在庄帅看来,技术仍然是第一生产力,提升农业产业所有环节的技术水平,提高种养殖的效率和产品质量,减少销售环节,降低损耗,培养更多技术人才和电商运营营销人才,这些都是构建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目前,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1%,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95%,品种对单产的贡献率超过45%。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钟钰表示,农产品未来的竞争不仅是产品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产业体系的竞争,包括生产组织体系、经营体系、研发体系等。比如当下很多农产品标准化不够、品质参差不齐,这需要生产组织体系、研发体系等共同助力。
优化农产品产业体系的关键还在于深化产业链。“从政策端分析来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增收’和‘致富’放在一起,而致富必须有产业支撑。以玉米品类为例,玉米加工成淀粉,可以实现30%的产业增值。如果向提取氨基酸、卵磷脂等深层次产业链去探索,增值更高。此外,推动小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产品初加工,也有利于搞活县域经济。”钟钰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檀学文表示,“土特产”是人民心中长久的乡愁记忆,如今又将焕发出新的时代生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这是蕴含中国智慧的科学论断,描绘出一条符合产业规律的乡村产业振兴道路,值得各级“三农”干部以及农业企业家认真琢磨。各地都有独特的本地经济和生态资源,蕴含着潜在比较优势,如果挖掘和利用好,就能变为现实的比较优势。一方面,要立足乡土资源着力打造地域特色,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做到“人有我优”。另一方面,要用产业经济思维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着力打造全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破解过去经营分散、有生产无产业、成本高收益低、风险大稳定性低等困境,把产业链和产业融合发展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做好“土特产”新文章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统筹、协调和服务作用,更好发挥“三农”政策的引导激励作用,让广大企业、新型经营主体、乡村创客成为挖掘乡村资源、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生力军。坚持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各自优势,最终实现乡村生态、产业的融合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