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元市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加强对外宣传中国传统文化,讲好广元非遗故事。先后组织麻柳刺绣、白花石刻赴泰国参加文化交流周活动,太素脉法赴荷兰、匈牙利等国授课,羊岭布艺童帽赴马来西亚展出。组织唤马剪纸、歧坪真丝地挂毯等非遗项目亮相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2019年3月陈云鹤道长在英国威尔士大学做太素脉法介绍
剑阁县非遗传承人敬玉华携她制作的布艺童帽参加第14届马来西亚国际品牌展
同时深挖广元女儿节、锯山垭大肉会等民俗节日内涵,积极开发白花石刻、麻柳刺绣、木门醪糟等非遗文创产品,发布五条“非遗之旅”精品线路,以省、市两级非遗体验基地为基础,将非遗传承人、非遗文创产品、非遗民俗活动与旅行社、旅游景区、游客有机结合起来,加强非遗与旅游联姻,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让更多的非遗产品面向群众、走进生活。
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四川省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
百绣百年颂党恩首届川渝非遗绣活大赛在广元举行
五个国家级“显眼包”非遗项目
川北薅草锣鼓
主要分布在广元市四县三区境内,其中尤以青川薅草锣鼓为代表。川北薅草锣鼓一般在二道苞谷草或锄黄豆草时进行,一人击鼓,一人敲锣,唱歌与锣鼓交替进行,从早到晚不唱重歌,程序完整,歌郎在数十人的薅草队伍中起指挥作用。薅草锣鼓不仅能保证除草的进度和质量,还可使繁重的体力劳动在笑声中变得轻松,让劳动者充分享受到劳动的愉悦和快乐。川北薅草锣鼓于2006年5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1人。
白花石刻
主要分布在广元市利州区境内,原料白花石产于利州区荣山镇与旺苍县交界处。当地石刻艺人根据白花石这种赤(绿)白相间的特点,利用其自然纹理和形象、结合高雕镂空的雕刻手法,随势雕就制作成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龙凤、花鸟、虫鱼、山水等文房用品和装饰摆件。在图案构思上,既注意动、静结合,又注意把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以及名人佳句再现于作品之上。白花石刻于2008年6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
麻柳刺绣
主要分布于广元市朝天区境内,所用材料仅为简单的针、线、布,通过黑、白、红、蓝等土布和彩色棉线,配置以不同明暗的冷暖色块,针线详密,色彩鲜艳,组合巧妙,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典型的川北风情,有着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习俗,是当地人民辛勤劳动、智慧和创造的结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麻柳刺绣于2008年6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1人,市级5人。
射箭提阳戏
主要分布在广元市昭化区境内,由人和木偶同台演出,有三十二天戏和三十二地戏,行当分生旦净丑,只有击乐,没有弦乐,整个唱腔主要吸收当地的膛间小调和山歌,具有典型的地方性特征。射箭提阳戏于2014年11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现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市级7人。
旺苍端公戏
是旺苍民间地方傩戏。“以歌舞事鬼神,演故事娱乡人”。表演者叫端公。表演时,端公头戴面具,手拿司刀、令牌,表演驱鬼、降魔、除病、劝善、敬孝和忠君、报国等内容。其动作原始、古朴、简单、粗犷而优美。其艺术内容,涵盖了人类产生、原始宗教、民族形成、民情民俗、文学艺术诸多方面,其表现形式集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绘画、书法、雕刻之大成,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旺苍端公戏于2021年5月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现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
广元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省级非遗项目29项,市级非遗项目58项,县(区)级非遗项目156项;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人,省级21人,市级116人(团体),县(区)级233人(团体)。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初步建成,建立了展示馆、传习所等非遗展示场所3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