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运,第四代火车票横空出世——电子客票。
电子客票率先在高铁车站实施,手机一点,不用取票,就可以进站上车,实现便捷出行。
不仅是购票,还包括进站、候车、上车、用餐、出站、接驳等环节,旅途的全过程,都有信息化、智能化和志愿服务、温馨服务相伴。
中国人的春运之路,越走越从容。
疫情特殊时期,团圆有了更多元的打开方式。比如,“反向春运”悄然兴起,更多的老人和孩子来到北上广深等中心城市过年,过去一边倒的“单向流动”格局正在被打破。
啤酒、饮料、矿泉水,让一让!”绿皮车里列车员推车餐车的叫卖声已经远去。拥挤的车厢里,泡面的味道几乎消失。如今,在高铁上不仅能吃到价格不等的热乎饭菜,而且还可以通过手机订餐,肯德基、麦当劳、汉堡王等这种快餐也能送到车上来。
总之,路网密了,车次多了,运力大了,速度快了,2022年,各地陆续出台疫情防控政策,倡导留在当地过年。在历史细节和宏大叙事的帷幕背后,是每一个普通中国人出行方式的真实改变。对万千游子来说,回家的速度快了,家乡不再遥远,春运归途再也不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 经过持续不断的升级改版,12306已经成为大家离不开的春运“神器”。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就可以购票,过去那种通宵排队购票的场景一去不复返。人民在选择订票过程中,既可以选择12306,也可以选择携程、同城等订票,购票窗口前长长的队伍已逐渐成为历史。
“春运”已经不再是一个“热词”。
回头看,“春运”的出现,是经济活跃的产物。
因为,某种意义上,中国的经济活跃是以区域发展失衡的形式存在的。春运的起点和终点,连接的是两个不一样的中国。前者以长三角、珠三角为首,是前沿之地、富饶之地;后者以川渝、河南、安徽为主,是后发地区、人口大省。东西发展差距较大,大量的务工人员流入涌出,构成了春运的基本面。2010年前后,外出务工人数激增,春运人次一度突破36亿人次。直到2015年,春运人次同比首次下降。正是在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总规模出现拐点:全国流动人口总量为2.47亿人,比2014年下降了约600万人。这背后,是东部沿海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中西部城镇化、工业化不断加快。成都、西安、武汉、郑州等中西部城市快速崛起,成为拉动区域的中坚力量,吸纳了大量农民工就近就业。
所以,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我们见证了40年春运的悲壮与豪情,同样也会见证未来春运的远去与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