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网站二维码

点击加入广元市质量品牌协会
服务指南
通知公告
协会动态
品牌人物
品牌故事
行业资讯
会员风采
今日聚焦
品牌视点
品牌管理
爱上广元造
党建园地
网站首页
社群营销,是商业边缘还是主流?
来源:作者: 刘春雄 | 作者:品牌广元 | 发布时间: 1231天前 | 5716 次浏览 | 分享到:
正常的社群是有生活味的。因为工作和生活关系,所以有社群。人要与各色人高效交往,所以每个人都有各类社群。否则,互联网时代的生活和工作交流就有障碍。
没有社群的时代,也有异化的社交。比如传销培训,因为是异化的社交,所以要持续强化以维持群体存在。
有生活味,更容易联立强关系。越有强关系,越容易商业转化。
现在也有不少异化的社群,因为没有生活味,纯粹是为了商业而拉群,所以需要持续的社群活跃,如各类红包、分享等。虽然活跃手段不断翻新,但很快又会遇到障碍。社群进化最快的就是这类社群。
拉新→转化→留存→再拉新。这是因为生意而存在的社群。
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形成强关系。需要持续活跃社群以维持存在的社群,一定会在适当的时候解散。
因此,在社群商业化过程有两个逻辑:一种是为了商业化而建立社群;另一种是把有生活味的社群适度商业利用,并且尽可能减少商业味。
社群商业化模式
中国商业的特色,就是社会关系作为背书重度参与商业。农业社会是生活小圈层,关系、认知、交易本来就是“三位一体”。工业社会进入功能性社会,大众媒体成为商业认知主阵地(如广告)。互联网社会,由于人们可以在智能手机的各类APP、小程序上面自由切换,商业再次进入认知、交易和关系“三位一体”。
目前,围绕社群大致形成三类商业模式:
一是基于社群自然商业模式。有什么商业活动或信息,随手发个朋友圈、晒个照。这是自然状态的商业表现。虽然有时候也有作用,但仅仅是聊胜于无而已。多数企业对客户群的商业利用就处于这种状态。
在社群交互中,即便没有商业意图的人,也可能形成商业价值。比如,人们看到有趣有共鸣的内容就转发,这个过程可能无意中形成了商业价值。因为人们不约而同的转发,形成了共情、共鸣、共振,并最终形成商业浪潮。很多IP的打造就是如此。我之所以称之为社群自然商业模式,就是在群友的无意之中,商业化已经完成。
二是异化状态的商业模式。典型的就是直销的翻版,现在称为微商、社交电商,进化速度很快,总有新概念、新逻辑,确实有部分人“割韭菜”成功。当然,只要符合法律,我不反对。对这种边缘化的商业活动,持久性让人怀疑。不仅屡屡引发社会热议,市场份额也始终不高。
三是有组织的社群商业模式。典型的就是社区团购。
现在看,成建制的商业组织系统,以中国品牌商的渠道系统最为完整。欧美的渠道已经第三方化,品牌商的关系触角不如中国那么有渗透性。
规模化组织社群很难,因为社群的特征就是分布式,中心化的社群是不成立的。而且社群因社交而生,不是因商业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