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过去,人们在上刷榜单微博的同时,不知道有没有想起过自己的青春岁月,可惜我们早已经回不去了。高考的由来就像我们千百年前的科举制度,它改变着无数家庭的命运,承载着莘莘学子的所有梦想,十二年的寒窗苦读浓缩在一张考卷里,成为了人生第一道关卡。
那么,如果营销人也有这么一张考卷,你能及格吗?多年来,随着高考的不断改革,考题也不断更新。而对于营销人来说尤其如此。如今社会对于新时期的营销人又有哪些要求?如果营销人也有高考,你能及格吗?今天我们就来给营销人“划划重点”。
1
折中效应。中国人的中庸思想由来已久,如果一个东西有三个价位,那么中国人一定会选择中间值。因为“太好的”付不起,“太低的”又达不到自己的心理预期,那么折中就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人们对于自身不熟悉的物件和品类尤其如此。一个刀具套装有两种定价,100元和200元,如何把200元的刀具赶快售罄呢,只需要增加一套300元的刀具就可以了。因为人们都会选折中的价格,这就是折中效应。
2
星巴克的矿泉水为什么这么贵?酒吧里的可乐也是同样的道理。人们常常因为环境的不同而承认物品的价值,比如路边摊的矿泉水只值2元钱,而五星级的酒店里确是30元。但人们往往更愿意为了30元的矿泉水买单,毕竟可以享受高档的环境,所以与其说是为了水买单,不如说是为了环境买单。产品价值的“狐假虎威”策略也是广告人常用的手法。
3
次数和频率对于价格也十分重要。有科学家曾经做过实验,面对计数秒表的红绿灯的人比面对没有技术秒表的红绿灯的过马路时显得更加淡定,毫不慌张。因为他们可以看到红灯的时间在一分一秒的流逝。而出租车在不停计价的时候,人们可以看到的每一分钟和每一公里都在不停的付费,心态会特别消极。可见人们心理对于一直晃动的时间轴和价格轴都有很深的感受。而电视购物中的“买1赠3”往往会让人有占了便宜的感觉。店家可以花很少的钱来让消费者具有超值感。
结语:要想通过营销“高考”,要学习的内容还有很多,营销人只有不断前进。达到“日行三十里”。才能真正从高处眺望,实现更大的价值,在人生的道路上成为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