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公司前几年建基地种植香菇,年用袋料最高时达200万袋,产香菇400万斤,曾是昭化最大的香菇基地。随着零散种植户不断涌入,市场逐渐饱和,加之香菇对林木资源消耗较大,成本增加,亏损逐年加剧。
转机出现在今年初,在区农业部门的引导帮助下,公司就地转型,引进草腐菌新技术,以秸秆为原料,粉碎后装袋种植姬菇等菌类,产菌周期完成后,将菌渣生产成有机肥、有机营养土等,再用于农业生产,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循环经济链条。
由此,走出了一条循环经济之路。如今,按照“农作物秸秆-食用菌生产-有机肥生产-还原农田”的生态循环链,走上“低碳、生态、高效、循环”发展的道路,实现变害为利、变废为宝、节本增益的目的,形成了“农作物秸秆回收、食用菌集中规模种植、食用菌菌渣综合利用”上中下游产业良性循环,推动了生产可持续发展。
记者采访了解到,今年,该公司收购秸秆30万吨,基地附近乡镇的秸秆几乎全部回收。曾经让政府颇为头疼的秸秆焚烧问题,由于循环经济的发展迎刃而解。
“目前有300万袋菌料,5个菌类品种,菌菇全部销往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年产值约1500万元。”公司负责人说,如今,通过转型改革,该公司成为成都骏腾食品的出口食用菌基地,还实现扭亏为盈,明年计划扩大规模,菌料将达到1000万袋。
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生态绿色。一根秸秆的“吃干榨净”,让菌菇产出循环经济。这样的发展模式,正在昭化大力推广。
一个产业输送“供给样本”
事实上,昭化的蔬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全方位、深层次的。
昭化的蔬菜,曾经是大而不强,赚了吆喝,瘪了腰包。怎样让蔬菜给群众带来可观收益,给区域经济以强劲支撑,让蔬菜产业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样本。
变革从产业布局开始。他们以距广元市城区远近为标准,近郊为蔬菜供给基地,中远部为蔬菜调节基地,分别种植不同类型蔬菜,从而实现有序布局、全域发展。
在科技支撑上,筛选引进蔬菜新品种150多个,推广设施栽培、穴盘育苗、频振灯杀虫、黄板诱蚜等蔬菜生产关键技术,提升产业发展能力。
产业资金、供销渠道、群众种植意愿,也是迫切需要改革而解决的问题。
在昭化区蔬菜协会会长杨勇看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除了政府的引领扶持,还需要更多专业企业的参与和融入。
通过以商招商,区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到成都,招来骏腾、南方、佳瑞等企业,从而实现连通上下游产业,对接市内外企业,企业、专合社、农户抱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