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撑起菜篮子,菜篮子连着菜园子。
昭化区是广元市城市调节蔬菜生产基地,全国580个蔬菜生产重点县区之一。2017年,全区蔬菜总产值近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40%。
在昭化这样的蔬菜产业大区,菜园子的收成,维系着千家万户的增收,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怎样破解蔬菜产业质量不优、链条不长、收益不高的发展瓶颈?昭化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蔬菜经济发展新动能,趟出了一条蔬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路。
一棵蔬菜完成“全产业链”
渐入深冬,寒意正浓。昭化区陈江乡金宝村,成片的蔬菜长势正旺。
73岁的张开德大爷和老伴嘴里哈着热气,正在地里打理高菜、棒菜。“这种菜好栽种,涨势快。3个多月就能采收,企业保底价收购,一亩收成6吨多,收入近2000块钱。”
与明白的经济账相比,张大爷不知道的是,他种植的新品种蔬菜,价值开发才刚开始。这些蔬菜,从田间到餐桌还有很长一段旅程。
在广元三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泡菜池一溜儿排开,三四十名工人正紧张忙碌。总经理周俊英告诉记者,作为制作泡菜的主材料,高菜和棒菜经历腌制、清洗、加工、包装一系列加工,周期要3个多月。随后,这些泡菜将出口日本。
“装箱后,从昭化上高速到重庆,再经水运到日本。”周俊英说,按照订单要求,每周至少要出运两个货柜40吨。
一棵蔬菜的旅程,折射着产业链条的长短。
“经过深加工,收益要翻几倍甚至十倍。”昭化区农业局总农艺师梁洪波说,“从品种选择开始,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一条龙,产业链拉长了,经济效益比以前更高了。”
以蔬菜全产业链为纽带,许多行业产业由此“借光”。在陈江、虎跳、香溪等乡镇,每天有上百人为这条产业链输出劳务,实现就地就业;装箱包装,木材加工业受益;蔬菜加工,带动了调味品、植物油发展……
从供给原料到输送产品,蔬菜全产业链的延伸,更改变着种植理念和方式。
陈江乡农技站站长王建说,以往,当地群众种蔬菜无计划,方式简单粗放,收成少,效益低。如今,瞄准“精、优、特”方向,种什么、种多少、种出怎样标准,在政府的统一调控下,大家都有本明白账。
更可喜的是,蔬菜供给的质量显著提升。日本买家到昭化蔬菜园区考察,察看菜叶上的虫眼、蔬菜的鲜度,将样本送到青岛化验后,一口气下了1500吨的订单。
一株菌菇诠释“循环经济”
在广元粒丰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记者采访到昭化蔬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活样本。
该公司前几年建基地种植香菇,年用袋料最高时达200万袋,产香菇400万斤,曾是昭化最大的香菇基地。随着零散种植户不断涌入,市场逐渐饱和,加之香菇对林木资源消耗较大,成本增加,亏损逐年加剧。
转机出现在今年初,在区农业部门的引导帮助下,公司就地转型,引进草腐菌新技术,以秸秆为原料,粉碎后装袋种植姬菇等菌类,产菌周期完成后,将菌渣生产成有机肥、有机营养土等,再用于农业生产,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循环经济链条。
由此,走出了一条循环经济之路。如今,按照“农作物秸秆-食用菌生产-有机肥生产-还原农田”的生态循环链,走上“低碳、生态、高效、循环”发展的道路,实现变害为利、变废为宝、节本增益的目的,形成了“农作物秸秆回收、食用菌集中规模种植、食用菌菌渣综合利用”上中下游产业良性循环,推动了生产可持续发展。
记者采访了解到,今年,该公司收购秸秆30万吨,基地附近乡镇的秸秆几乎全部回收。曾经让政府颇为头疼的秸秆焚烧问题,由于循环经济的发展迎刃而解。
“目前有300万袋菌料,5个菌类品种,菌菇全部销往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年产值约1500万元。”公司负责人说,如今,通过转型改革,该公司成为成都骏腾食品的出口食用菌基地,还实现扭亏为盈,明年计划扩大规模,菌料将达到1000万袋。
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生态绿色。一根秸秆的“吃干榨净”,让菌菇产出循环经济。这样的发展模式,正在昭化大力推广。
一个产业输送“供给样本”
事实上,昭化的蔬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全方位、深层次的。
昭化的蔬菜,曾经是大而不强,赚了吆喝,瘪了腰包。怎样让蔬菜给群众带来可观收益,给区域经济以强劲支撑,让蔬菜产业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样本。
变革从产业布局开始。他们以距广元市城区远近为标准,近郊为蔬菜供给基地,中远部为蔬菜调节基地,分别种植不同类型蔬菜,从而实现有序布局、全域发展。
在科技支撑上,筛选引进蔬菜新品种150多个,推广设施栽培、穴盘育苗、频振灯杀虫、黄板诱蚜等蔬菜生产关键技术,提升产业发展能力。
产业资金、供销渠道、群众种植意愿,也是迫切需要改革而解决的问题。
在昭化区蔬菜协会会长杨勇看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除了政府的引领扶持,还需要更多专业企业的参与和融入。
通过以商招商,区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到成都,招来骏腾、南方、佳瑞等企业,从而实现连通上下游产业,对接市内外企业,企业、专合社、农户抱团发展。
以三禾农业公司等本土蔬菜企业为纽带,前方是农户,后方则是延伸产业链的加工、销售、配送等企业,让大家在共同的利益链条上各取所需。
在这样的机制吸引下,盈棚、惠兴、绿岛等多家省内知名农业开发公司主动投怀送抱,四川南方食品公司甚至将工厂和基地整体搬到昭化。
此举,不仅打通了资源共享的关卡,更打开了产品外销的通道。2017年,昭化区蔬菜远销国内外,创汇达280万美元。
更为重要的是,众多知名企业的深度参与,形成了基地+专合社+农户的稳定产业结构,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让蔬菜发展更能持续,更有活力。
这样的供给样本,正在逐步推广放大到其它领域,成为昭化的响亮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