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认真地思考过,你的公司品牌处在“沙漏”的哪一端?你究竟是庞大而强势的集团品牌,还是拥有差异化定位的专业品牌?如果不巧,你恰恰落在了前后不着的中间位置,你知道如何从尴尬中突围吗?
近年来,在各个商业领域,品牌格局均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两极分化态势。占据一端的是“大而全”的集团品牌,他们认为自己在任何市场中都无所不能,或是能够提供服务生态系统(甚至两者皆可!);而在另一端,则是有独特卖点和清晰定位的专业品牌。
窘迫的,则是身处中间位置的品牌——两端的品牌正带来挤压,各种挑战纷至沓来。
在这种新趋势的影响下,位于中间的品牌商(我们或者称其为“受挤压的中间品牌”)需要冷静下来,问一问自己:眼下,我在哪里?未来,我想到哪里去?我们看到,有一些品牌商在压力下,开始尝试扩大品牌领地,例如成为服务初创企业的平台;有一些则更关注自身的品牌强项和品牌意义。这些是否都有效,品牌战略该如何优化?
留给中间企业的时间,不多了!
专精尖&大而全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科技已将品牌格局重新塑造成沙漏形状。
沙漏的一端,是新的品牌,他们掌握普遍需求和用户体验的规律,将业务触角延伸到原有市场之外。而沙漏的另一端,则是凭借科技斩获成功,规模各异、有独特卖点的专一品牌。
例如,谷歌、亚马逊、脸谱网、优步、微信以及其他更多品牌的成功,并非源于显著的标识和独特的个性,而是因为他们致力于将数字化思维融入企业的普遍价值观。比如,高效、适用、可获得、简单明了,等等。这些企业聚焦卓越绩效,而非流于形式。他们中立、甚至隐形,这有助于他们被普遍接受。其较少的特征能帮助品牌延伸,而这正是那些识别度更高的传统企业应当努力的方向。
因此,亚马逊推出了按需娱乐,作为其完全按需音乐流媒体服务的新增功能;谷歌凭借谷歌Home这款智能化、且用语音激活的扬声器,开始赢得市场。
放眼望去,知名品牌已开始分裂成一系列协同工作的工具,由此提供独特的服务生态系统。这些品牌中,部分是“编排者”,部分则成为其他企业编排的一部分,而另一些则同时扮演上述两种角色,所有品牌都致力于使其客户获益;不仅如此,品牌开始与其他服务提供商无缝整合。例如,三星旗下的开放平台SmartThings,通过打造一个囊括亚马逊Alexa和谷歌Home的合作伙伴生态系统,支持消费者自由选择互联设备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