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代码,我们会马上想到程序猿、工程师等,繁琐而又复杂的工作,一串串的代码更是让人头疼,如果非得把代码强加给品牌传输给消费者,绝对是一场灾难。这些行业内的专业代码,让消费者如坠云雾里一般,因此,一定要避免这种情况。
对于英文缩写的命名方式,企业应该尽量避免用英文缩写,因为没有消费者会花心思主动去了解这个缩写是怎么来的,代表什么意思,尤其是中国企业要尽量避免,千万别想着去效仿IBM、GE、TCL的命名方式,他们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形象,即使有了英文缩写,他们还准备着大量的广告费用,来耐心地教育消费者每个字母代表什么,这种沟通很复杂,也极易让人混淆不清。
让人熟悉的英文缩写,在命名中已纷纷将着眼点放在创造新的字体上,极少使用英文缩写,以有别于其他品牌,如IBM。据调查,用“缩写”的公司平均知名度为49%,而用“全名”的公司平均知名度为68%,高出19%。
6、选择适合自己的
品牌名称好不好,除了自己知道,有时候也需要市场和消费者的考验,可市场出现秩序混乱状况,名称克隆成风,“康师傅”变成“康帅傅”,“洽洽”变成“治治”,“Puma”变成“Fuma”,“清风”变成“清香”,有些你要不仔细看,真的发现不了。然而,这些产品往往在问世的时候就因为起了仿效别人的二流名字而美中不足,并不能因此而大卖,甚至还会引发品牌纠纷问题。一味山寨大品牌,显得很low,不如打造自己的品牌,“立足于过去”的老办法,品牌名称可能不伦不类。忘记过去,重新定位,一定会有崭新的公司形象。
7、不要自我标榜
往往企业在品牌命名时,都喜欢追求高大上,用固有词或一些比较大的词,比如“华龙”、“巨人”、“霸王”等等。但是,一方面,商标局的查询规则较之前而言更为严格,该类名称很难通过,再一方面,由于该类品牌太多,以致消费者对此都已经没有太大的好感。
相反,一些取的贴切行业并且比较巧的反而会更容易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企业命名,应站在消费者角度想问题,从消费者心里感动他,切莫自我标榜,否则,最终结果是得不偿失。比如微软、微博、微信都是用了“微”字,看似小,却让人觉得贴切,有亲和力。
8、注重品牌延伸
企业命名时还要考虑的一点,就是为未来企业品牌架构多做准备。假如企业做大做强了,想向外拓展,品牌延伸是企业拓展的重要途径,那么原有的名称不一定适合,国内很多企业在这一规则上,做得不够“到位”,企业一旦扩展到新领域,就会显得有点手忙脚乱,而消费者也不“买账”,比如“娃哈哈”、“999”、“太阳神”等都在这方面吃了大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