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6月15日召开的四川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一头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头抓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并锁定五大重点: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动力、营造创新创造良好环境。
五大重点,如何部署?怎样突破?与会人员展开讨论。
A
谈区域布局
成都和绵阳是主引擎 要与其他市州协同创新
构建以成都和绵阳为主引擎、成都都市圈为主承载、其他区域中心城市和节点城市为重要支撑的区域协同创新格局——全会布局创新格局时,将主引擎锁定为成都和绵阳。
为什么是成都和绵阳?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凤朝给出了一组数据——全省近三分之二的科技创新平台、超过一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成都,全省近七成的有效发明专利、超六成的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来自成都。
绵阳市委书记罗增斌也用数字说话——全省一半的两院院士在绵阳,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长期保持在6.5%以上、居全省之首。核科学、航空动力、空气动力等技术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如何发挥主引擎的作用?全会指明了路径。对成都而言,要增强成都创新主干和极核功能,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成德眉资创新共同体,把成都都市圈打造成为高质量紧密型创新生态圈。
对绵阳而言,要提升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新能级,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
成都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重点抓好四个着力点:全力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着眼于抢占未来发展新赛道,打造制度创新试验田,构建国际合作共同体。在提升城市创新策源能力方面,他提到刚挂牌的天府实验室,要建设面向全球的开放创新平台,“只有拥有汇聚全球一流创新资源能力,成都才真正可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拥有一席之地。”
罗增斌从两个方面谈及绵阳创新路线图,即聚焦平台、机制、人才、环境几个方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同时以建设绵阳科技城新城契机,把科技城新区建设成绵阳高质量发展的新兴增长极和动力源。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郑备表示,将以西部(成都)科学城和中国(绵阳)科技城为重点支撑,加快一批重点战略性创新平台布局,推动一批重点科技创新项目落地,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成都与其他市州的协同创新。
B
谈创新平台
三类平台环环相扣支撑高能级平台体系建设
科技创新离不开平台支撑。据统计,我省有1800余个产业创新平台,但整体层级不高、创新实力不强。为此,全会提出,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重点布局战略科技平台,聚焦打造产业创新平台,加快培育功能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