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新闻周刊近期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调研显示,当前我国老字号发展受到多重制约,产业规模不大,竞争实力不足。千余家中华老字号中只有10%生产经营有一定规模、效益好、健康运营,将近70%的企业因观念陈旧、机制僵化、创新不足、传承无力等原因面临发展困境,还有约20%的企业长期亏损濒临破产。
传统工艺面临失传
老字号的重要竞争力是其独特的工艺技术。近年来从事劳动密集型传统手工业的技术人员纷纷跳槽,技术骨干外流;有的传统工艺主要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因劳动强度高、收入水平低,年轻人从业意愿不强,传统技艺传承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
福州“聚春园”集团始创于1865年,是驰名中外的“佛跳墙”始源地。集团董事长王茂玲介绍,目前企业给出的工资不具备吸引力,“佛跳墙”制作技师流失严重。培养一个技师需要好几年,而许多年轻人耐不下心来学习。
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北京“一得阁”总经理王杰担忧地说:“我刚到‘一得阁’工作时,企业职工平均年龄为53岁,30岁以下的一个都没有,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天津市商务局生活服务业处副处长闫炳伟表示,有些技艺需要传统手法与新技术运用相结合,而这方面的人才缺乏。
寿仙谷药业董事长、研究员李明焱在灵芝栽培基地记录灵芝生长情况
租金贵融资难
好地段租金贵,差地段没人流。老字号企业多是传统的门店生意,靠网点和地理位置取胜。近年各地城市拆迁改造挤占了处于城市中心老字号祖传的关键区域,致其经营网点日渐萎缩,难以唤回沉淀已久的商气与地气。
瑞蚨祥(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夏岚介绍,瑞蚨祥始创于1862年,在王府井有一家最大的加盟店已经营20年,年销售额三四千万元。但因店铺合同到期,业主重新招标,一个500多平方米的店,年租金从几百万元跳涨到2180万元。企业承担不起,只能退出。
此外,无论是证券市场还是银行信贷,“老字号”企业实现简便、快捷融资的可能性都很小。商务部认定的1128家中华老字号中,只有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