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以上负面虽然最后得到了褚时健坦白承认,甚至通过媒体记者新闻渠道的公开道歉,但现在看来,彼时似乎并没有任何因褚橙质量受损的消费者,得到过前者哪怕一丝一毫的实质性赔偿。而这事如果放到市场经济发达与法制健全的社会语境中,放到一个真正有点责任担当的品牌身上,所谓橙子事小,失节事大,其至少也会像征性地玩个召回制度,以收拢消费者与社会人心吧?遗憾的是,褚时健并没有这样做。
不过,即使是这样,我们的社会舆论与消费者还是选择了宽容,因为现在看来,褚橙的品牌形象似乎并没有受到什么特别影响——至少在一般人印象中,其既没有因此变得更好,也没有变得更坏。毕竟,仅仅只是因为一箱或几箱橙子的事,谁会与一位年过八十的老人,一位因为“在红塔一事上好像吃过亏”,却愈挫愈勇、情怀满满的创业老人,而且很可能是资本金并不宽裕的老人,去刻意计较呢?
写到这里,笔者突然感觉:褚时健实际上并不冤!甚至相反,其一直都是时代的宠儿。当然,在一个“黑猫白猫,抓到耗子的便是好猫”的年代,舆论上这种对待财富英雄无原则的宠溺与宽容,多少也可理解。只是,正如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言,一个宽容的市场与社会环境不太可能孕育出一个伟大的品牌,无论是红塔山还是褚橙,应该也同样逃不出这种逻辑。
价值理性要讲透,工具理性要做深
何况,长远来看,“丁是丁,卯是卯”,如果听任舆论一味误导,甚至听任褚时健神话(这个神话的核心就是储时健劳苦功高,功足抵过,翻盘能力强,有足够的创造性破坏式的企业家精神)一味洗脑,把情与理混为一谈,乃至该讲理的时候来讲情,甚至偷换概念(褚时健即企业家精神的代表?),那么,本来混沌的社会很可能走向更加混沌。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当时那些对待褚时健的规则不合理。理由是相对于其在位玉溪红塔18年间为国家贡献的一千多亿元的利税,作为国企老总的褚时健的个人薪金实在是少得可怜:整整 18年的收入加奖金不过80万。这与他对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严重不成比例。
诚然,这样的制度设计,既不符合人性规律,也不利于国进一步做强做大。甚至某种意义上讲,正是由于褚时健的“出头”,客观上推动了国企老总激励约束机制的现代化进程,因为自此之后不久,更为合理的国有企业领导人的年薪制开始出现。这似乎也是在褚时健案例中,我们唯一能够找到的正面意义。
但这种正面意义无论如何都不值得放大。毕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即使有些规矩不合理,你不想遵守,也必须是在退出原来的位置后再来重新选择与站位,而不是一边高举红旗一边反红旗。这种左右逢源、长袖善舞行为,即使不能说是卑鄙奸诈,也应该算得上是乡愿萎琐。而如果我们把带有这种行为的人当作时代英雄、励志榜样来打造,会不会让人感觉有点沆瀣一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