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逻辑可以避免很多学过精益思维的人常犯的错误,即一旦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很快会变成为了开发而开发。2014年,Ping++的第一版不是做聚合支付,而是做无卡绑卡支付。当时团队没有研发人员,于是我们假设了“企业对于无卡绑卡支付有需求”,然后推演出如何低成本来验证这个假设。后来我们发现这个假设不成立,前后不到2周时间,没有写一行代码。
所以从“假设”到“学到什么”,再到“评估什么”,再到“开发什么”,是精益四步循环法最重要的一步。
开发
这个时候,终于可以进入第二个环节——开发。这个时候开发的意义不是为了一个假设或者一个概念,而是非常明确是为了“评估什么”服务的。所以“开发出来的产品的本质,是一个可定性,可定量,可与目标用户互动的半成品载体”。开发的目的是为了“评估什么”,是为了“验证”。
当大家完全接受了这样的定义后就会发现,“开发”出来的东西不一定必须是一个“成熟产品”。它可以是一个PPT,只要这个PPT可以跟目标客户互动并获得反馈。
Dropbox当年的第一个“开发原型”是一段视频,创始人用简单的动画诠释了云存储这个概念,并上传到了YouTube上,获得超量点击,这才让他验证了他对云存储需求的假设。Groupon最早的一个版本连网站都没有,是一个可以加入的邮箱列表(mailing list),想一起买楼下比萨的人可以留言表示加入。创始人用这样的方式攒到了150多人,他才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如果他们当时不是做视频或者运营邮箱列表,而是做了一个真正的原型,想想这个反馈周期会有多慢。
团队最大的失败是什么?一个组织不畏艰难、全心全意、按质量、按计划、按预算地开发出一款用户拒绝使用的产品。——Steve Blank
验证
开发完成了,就需要进入验证环节。验证环节是对于开发质量的唯一评价标准:到底可以带来多少客户反馈,是不是可以评估出什么。
这个环节里最容易出错的事情是:因为大多数开发都是投入很多时间和人力,所以容易产生一种“虚荣指数”。即虽然可能啥客户反馈都没有,或者没有达到之前预计的“评估什么”的目标,好歹大家付出这么多,也要粉饰太平一下,从而会从单纯的工程方面去评估这次开发的质量,选择亮点自我安慰。这是不对的,必须坚持以“评估什么”来验收开发质量。
团队最大的浪费是什么?人类文明里最大的资源浪费,不是金钱,也不是时间,而是人们的信任、热忱和激情。——Steve Bl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