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难以跨行业复用
裂变营销作为一种成熟的营销方法论出现,是在知识付费行业中。因为在知识付费产品推广中,裂变仅仅是以一种纯粹的营销方式出现,而通常与知识产品本身并没有太多关系,这与社交电商、游戏、新零售等产品的裂变分享有明显不同。
但不少营销领域的朋友都向我们表示,裂变方法论难以复用到其他行业中,尤其是偏传统品牌的营销中。事实上,不少品牌主都曾向裂变增长团队寻求合作,但最后都因无法找到较好的结合点、可行的方案而不了了之。
不难发现,裂变营销经过3年多时间的发展,依旧主要局限在知识付费领域中,其中重要原因在于知识付费产品是虚拟产品,不仅边际成本为0,而且用户对产品价格没有具体感知。但如果将一些分销抽佣的裂变机制移植到实体产品上,品牌方可能会出现较大的成本压力和渠道利益冲突。
2、后续运营难度大
就算通过裂变来的流量是精准流量,它依旧考验着品牌方后续的运营能力。以“群裂变”来说,成熟的裂变服务团队根据产品特性进行包装后,一晚上集中裂变出上百个群并不算难题。但这些裂变出来的微信群基本不可能在活动后实现有序管理,通常也仅仅是通过微信机器人的方式进行机器运营,直至最后沦为广告群。
还有通过“公众号裂变”而迅速吸粉的品牌,往往在后续却无法提供与之匹配的优质内容,导致每次推送掉粉率暴增。不同用户量级的运营要求并不相同,若品牌后续的运营能力跟不上,用户依旧会逐渐离开,并留下坏印象。
3、无法形成用户粘性
目前常用的裂变营销方式,多以红包折扣等金钱利益驱动。在这种情况下,裂变传播虽然可以让用户迅速迅速知晓某一品牌、试用某一产品,但难以让用户真正形成品牌粘性。
裂变营销的过程中往往没有输出独特的品牌价值,这就容易造成用户“来了就走”,而难以解决裂变后用户的留存与复购,造成品牌忠诚度较低。不仅仅是知识付费,社交电商、新零售等领域的裂变营销都存在这类问题。
刷屏不再,营销变慢
套路用得多了,就不能称之为套路了。
裂变营销的套路早已造成了不少人的审美疲劳和免疫,经历过2018年一年的高频次裂变营销刷屏,2019年我们已经很少再能见到裂变刷屏案例。 我们在《灭火2019,刷屏时代的终结》中也曾表示过,常用的朋友圈刷屏营销技巧都已逐渐失效,事实也是如此,年初《啥是佩奇》之后,今年的朋友圈几乎没有出现刷屏级营销案例。
微信早已对朋友圈营销做出诸多控制,例如朋友圈有设定流量阈值,超过阈值的链接就会被自动屏蔽或者朋友圈不可见,此次对裂变营销的限制并不让人意外,事实上可能来得还晚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