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茬有320多吨,单窖增产15%!”1月4日,汇总统计数据后,广元市佳华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种植技术负责人邓磊高兴地宣布:500余亩示范基地里的头茬“四时神药”——茯苓,产量创新高。
80后的邓磊,2005年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2019年起从事茯苓种植。“头茬茯苓从去年11月底开始采收、12月结束,今年5月采收第二茬。”他信心满满地说,预计示范基地茯苓亩产可超1000公斤,此前他们种的茯苓亩产最高为800公斤。
“除了产量增加,销售市场也扩大了。”邓磊表示,去年12月,内蒙古、广东等地的药企以高于市场30%的价格,购买了他们当年生产的首批茯苓丁等产品。“去年11月以来,先后有20多家省外企业主动联系我们。”
茯苓是在广元广泛分布的野生中药材,也是“广元十味”药材之一,何以产销两旺?
邓磊给出“密码”——川产道地药材“三标准五规范两体系”全产业链质量提档工程(简称“352”工程)。
昭化区林业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王姝介绍,该区2014年开始人工种植茯苓,2020年率先在全省启动“352”工程,并在元坝镇建起茯苓产业园,建成“松林+茯苓+N(其他中药材)”示范基地3000亩,整合资源支持华润三九现代中药制药有限公司、广元市佳华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落地实施“352”工程。
4年来,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二级教授李敏一直参与实施“352”工程。在她看来,广元茯苓“352”工程标准体系填补了国内茯苓种植种苗标准空白,全方位提升广元茯苓品质的同时,还将松林利用率由16%提升到28%,极大保护了松林资源。其中,昭化区通过在马尾松林中有序抚育间伐种植茯苓1年,种植结束轮作天门冬、黄精等3年采收的中药材,实现了长短结合和松林“休养生息”。
松下种茯苓,品质齐提升。
2024年10月,省药监局、省林草局等11个部门印发公告明确:“352”工程通过认定,广元茯苓获得四川省首个“川产道地药材”认证,备案品种允许使用“川产道地”药材标识。
有“352”工程作示范引领,受益的不只企业,群众也在家门口找到了挣钱的新门路。
积极参与茯苓产业园发展后,元坝镇中梁村脱贫户王一金感慨道:“松林变成了‘金山银山’。我除了在园区务工,还有松林流转、入股专合社分红等收入,一年挣2万多元。”
昭化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汤关军告诉记者,实施“352”工程,坚持以标准赋能,不仅让昭化区茯苓产业实现“产业化+园区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还确保了茯苓更优质,其茯苓酸、总三萜等含量居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