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标准先行品牌增效。制定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6000多项、农业行业标准5000余项,农产品质量安全基本实现有标可依。开展标准化生产创建活动,创建“三园两场”1.8万多个,“菜篮子”大县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基本实现按标生产。稳步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三品一标”总数达12.1万个,一大批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摆上了超市货架和百姓餐桌,更好地适应了城乡居民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二是专项整治严打重惩。坚持问题导向,持续开展禁限用农药、“瘦肉精”、生鲜乳违禁物质等专项整治行动,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近5年,共出动执法人员1989万人次,检查生产企业1370万家次,查处问题23.8万起,清理关闭生猪屠宰场1107个,一大批违法犯罪分子被依法逮捕判刑和重罚,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38.3亿元。三聚氰胺连续8年监测全部合格,“瘦肉精”监测合格率处于历史最好水平,地下生产经营链条基本打掉,高毒农药和禁用兽药问题基本解决,区域性、行业性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三是监管体系逐步健全。目前,全国所有的省(市、区)、88%的地市、75%的县、97%的乡镇建立了监管机构,总人数约11.7万人。投资支持建设部省地县农产品质检机构3000多个,检测人员达到3.2万人。农产品监测范围扩大到155个大中城市、约110个品种、94项指标,覆盖主要城市、产区和品种。2016年,全国共检测样品达90多万个,发现了一大批问题隐患。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进程加快,实施种子追溯编码标识、兽药二维码制度和农药质量追溯试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于2017年6月30日上线试运行。
四是创新方式落实责任。按照国务院食安委部署,组织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首批107个创建试点县(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到99.3%、群众满意度达到90%,比创建前分别提高2个和20个百分点。2017年又启动了第二批215个县市创建试点工作,进一步扩大了创建范围。强化属地管理,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列入对地方农业部门的绩效考核内容,建立了责任追究制度,对失职渎职行为依法依纪追究责任。严格落实生产经营者的第一责任,要求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依法落实相关质量安全保障措施,加强对农户的教育,杜绝使用不合格农业投入品。加强与国家食药监局等部门协调配合,建立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的衔接机制,试点开展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