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正快速成长为高质量、高品位、高颜值的“国货之光”,受到市场认可和消费者青睐。近五年来,“中国品牌”百度搜索热度占品牌总热度比例从45%提升至75%
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
这份指导我国质量工作中长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以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为主线,明确了质量强国建设的远景目标和重点任务,从推动经济质量效益型发展、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加快产品质量提档升级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品牌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象征,在质量强国征途中举足轻重。如何建设质量强国、品牌大国?《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制定了任务书、绘就了新蓝图。
明确主攻方向 建设三个体系
《纲要》为质量强国建设设定了两个阶段性目标。
到2025年,质量整体水平进一步全面提高,中国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人民群众质量获得感、满意度明显增强,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质量强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其中,品牌建设取得更大进展,形成一大批质量过硬、优势明显的中国品牌。
到2035年,质量强国建设基础更加牢固,先进质量文化蔚然成风,质量和品牌综合实力达到更高水平。
2月16日,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田世宏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把握《纲要》明确的主攻方向,具体可以概括为更适配的质量供给体系、高水平的质量基础设施体系、现代化的质量治理体系等“三个体系”建设。
更适配的质量供给体系。着力推动经济质量效益型发展,增强区域和产业质量竞争力,加快产品、工程、服务提档升级,增强企业质量和品牌发展能力,强化宏观中观微观质量的系统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打造质量供给体系升级版。
高水平的质量基础设施体系。着力加强质量基础设施运行监测和综合评价,合理布局国家、区域、产业质量技术服务机构,实施质量基础设施拓展伙伴计划,特别是要加强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国内国际衔接、互联互通,打造“一站式”集成服务基地,建设系统完备、结构优化、高效实用的质量基础设施,更好释放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效能。
现代化的质量治理体系。着力健全质量政策、完善质量法治、优化质量监管,深化质量督察和质量工作考核,强化基层治理、企业主责和行业自律,实现社会共治,营造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氛围。
此外,《纲要》还提出推动经济质量效益型发展、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加快产品质量提档升级、提升建设工程品质、增加优质服务供给、增强企业质量和品牌发展能力、构建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推进质量治理现代化等方面重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