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发展尤其艰难,到2011年,园区的唯一主干道才从几百米变成1公里,企业不到20家。发展缓慢,背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层级低,关注度不够。
青神地处成都平原南沿,是一个只有20多万人的县,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资源不多。建设开发区,更多要靠招商引资。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排在他们前面的有众多国家级、省级开发区。由于市级开发区属于“地方粮票”,没有纳入国家目录,说不准遇到特殊情况,国家进行宏观调控,部分地方设立的开发区会被降级,甚至成为清理整顿的对象。
青神工业发展区有升级的愿望,但多年来一直没有实现。为什么?
我国自1984年设立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各类开发区发展迅速,成为推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对促进体制改革、改善投资环境、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开放型经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这一过程中,尤其是前期,有些地方也出现了不顾实际条件,盲目设立和扩建名目繁多的各类开发区,整体呈现数量过多、布局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问题。在此背景下,2003年,国务院下发紧急通知,叫停审批各类开发区。其中,国家级开发区确需扩建的,须报国务院审批,省级开发区由省级审批,但必须报国家备案。
一停10多年。国家在开发区设立上,一直闸门紧闭,除了2008年以后,针对地震重灾区破例一次。直到2016年,地方发展工业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条件也日趋成熟,部分开发区较少的地方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新建了一批开发区,同时,2006年版《目录》中的部分开发区,进行了扩区、调区、升级或转型。在此背景下,国家有关部委开展了新版《目录》修订工作,以适应发展新形势,形成新的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
新版《目录》修订过程中,对现有开发区的面积和主导产业等进行了严格审核。和上一版《目录》先经省政府审核,后报国家备案的程序相比,本轮修订截然相反。先由国家六部委发出通知,按照10个标准进行初步筛选,符合标准的纳入《目录》,后交省政府后续审核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