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与政府及合作伙伴就农产品的品牌议题深度交流,明显感觉这两年尤其是疫情过后,人们对优质健康食材的关注度也日益增多,农产品品牌以及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被很多地方政府提上议事日程。
过去两三年里,我们帮助地方政府和企业做过涉及农产品的品牌规划方案,包括湖南娄底市某县的豆腐品牌,四川的眉山的春橘品牌等。然而,规划方案从提出到最终落地,还隔了十万八千里。
农产品的品牌议题似乎更多还停留在前端的品牌设计和包装层面,技术层面的关注点较多。而在后端的品牌营销推广上,则显得苍白无力。当然,也有部分区域,在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方面,也在探索前行。
坦白来讲,当前很多农产品品牌都还处于“有品无牌”的阶段,即使是有提出自己的品牌,也大多数仅仅只有商标或地理标识,很多品牌普遍处于“小而不强”、“大而不精”的阶段。
农产品的品牌要想做大做强,我们认为至少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农产品的品质把控是否到位。该区域的农产品,要能够形成可靠的溯源体系,要有专业化的品控团队,要有产品统一的生产种植(养殖)规范,并且能长期可持续地产出。
品质把控是源头,直接涉及到农产品的选品、资质审核和品牌影响力。
当然,在农产品的营销领域,也可以讲故事,但讲故事的前提是,要有扎实过硬的产品。否则,大部分普通消费者不会因为情怀为产品买单。
产品的品质是赢得消费者的唯一条件。
一定要从源头开始,厘清各农产品的行业标准,使得其在产品品质上得到保障。
农产品的种植或养殖,从来就是一个技术密集的行业,一定要充分借助第三方团队和专家的力量,不要贪大求多。
二是农产品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条件是否具备。
我们也看到一些地方,有不少打着区域公用品牌的旗号出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但这些企业更多的是一些小型作坊,处于弱势的渠道方,没有品牌溢价权,只管走量。
地方政府也有心去扶持一些大企业做标杆和示范,但明显有心无力。
归根到底,当地不具备进行农产品规模化的产业基础。或者说,有资源禀赋,但不知道如何转换。
我们的建议是,政府一定要有顶层设计思维,要从产业发展的高度来进行区域农产品的整体规划,要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就需要培育当地龙头企业和引入外部优质企业。
产品一旦有了规模化,才能进行产品的开发和创新,促进产品的品类创新和附加值提升。
三是农产品的顶层营销平台和营销能力要培育。
所谓的顶层营销,实际上是要以农产品的运营为导向,在规划阶段就提前谋划,设计促进企业和相关第三方发挥各自特长的顶层平台和机制。
尽管现在有很多直播团队去各地带货,但对于地方农产品来说,这仅仅是渠道,和之前的村淘等渠道相比,本质上并没变化。
带货结束后,农产品依旧卖不动,农产品的品牌依旧声量小,农民的利润空间依然微薄。
而要改变这种单一的片面的做法,就需要充分考虑构建一个涵盖地方特色农产品的顶层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对农产品的品牌设计和品牌运营进行提前规划部署。
并且,一定要关注产品的市场反馈,充分利用抖音电商这样的算法投喂机制,基于营销数据来测试产品投放效果,然后再优化提升,不断迭代。
最后,我们简单小结下,农产品的品牌不应简单停留在“术”的层面,也不应是高大上的政府形象工程,而应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产业条件和运营条件来系统部署能落地的工作。
只有将农产品更好、更快、更便捷地卖出去了,有了实实在在的营收,农民和消费者才会真正感受到品牌的价值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