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外贸订单骤减,国内做贴牌代工的企业一度陷入被动;2020年,疫情冲击全球经济,一些中国品牌却逆势销量增长,赢得主动。
品牌兴企、品牌为民、品牌强国。这些年,在中国品牌身上发生了什么,处变不惊的“免疫力”从何而来?
过去几年,中国品牌从数量到质量都发生了改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正成为培育和建设中国品牌的前进方向。
5月10日,第四个“中国品牌日”如约而至。围绕“中国品牌,世界共享;全面小康,品质生活;全球战‘疫’,品牌力量”的主题,一个个紧扣时代脉搏,记录中国发展、全球共享的鲜活的故事也正呈现我们面前。
有底气——
中国品牌 “扬帆出海”
受疫情影响,“2月份催单、3月份退单”是外贸行业的写照。但家电品牌格兰仕却在全球实现销量增长,特别是在北美地区,全品类增长了8.75%,冰箱等部分品类增长100%。
奥秘在哪里?格兰仕董事长梁昭贤认为,主要在自身技术过关,产品质量得到市场认可。“自己的研发团队,自己的全产业链,整体核心技术都在自己手上。”
近年来,从贴牌到创牌,从追赶到比拼,从洋品牌唱主角到自主品牌走出国门,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在全球闪亮登场,越来越多中国品牌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彰显国家实力和形象的“名片”。
“要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练好内功至关重要。”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看来,制造业作为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其质量关系到一国经济发展质量和经济竞争力的水平。我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提高中国制造的质量和品质极为关键。
内核过硬,外观也得抢眼。好的质量配上好的“包装”,“中国制造”不仅畅销,还能吸粉。
近年来,青岛啤酒用“亮眼”的营销,在五大全球主流社交媒体(Facebook,Twitter,LinkedIn,Instagram,YouTube)吸引了来自64个国家的100多万粉丝关注。青花瓷、中国结元素被融入在产品包装上,美猴王、八仙过海也被运用于商品营销中……“中国故事”赢得了海外消费者的青睐和点赞。
大品牌经过常年孕育和巨大投入撬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中小企业怎么办?
为让更多中国产品崭露头角,中国企业在拓展渠道上动起脑筋。京东搭建起“国货出海,直通全球”的跨境电商平台,在人工智能、物联网、无人机等领域加紧布局,在全球构建“双48小时”物流,帮助中国品牌通向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