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们最需要关注的是什么?
很多人的回答是增长。当前诸多新锐品牌的出圈,最大的特征就是高增长,以至于可口可乐曾一度取消设置26年之久的CMO,用CGO(首席增长官)替代。
可口可乐之后,Linkedin上可以看到1万多家公司,在1年内设置了CGO。
但在增长背后我们需要警醒什么?为什么高增长之下,中国品牌却常被行业人士称为厂牌?我们该如何打造出新一代品牌?
4300万中小企业迫切需要得到答案。
到1955年,广告大师奥格威在美国广告代理协会表示,速卖、强卖的广告形式已成为过去,广告应该是为了构建品牌形象而进行的长期投资。
△ 广告大师奥格威
借此,品牌经营在现代企业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凸显。
但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企业们依旧践行速卖、强卖的广告形式。秦池、爱多、太阳神等品牌,留给中国企业的大多是惋惜和思考。
△ 1996年,秦池以3亿2121万1800元的高价
再次拿下“标王”称号现场
转折点可能是海尔。
动画片《海尔兄弟》、五星售后服务,这个品牌通过多渠道、多内容地与消费者沟通,在后来20多年里快速崛起。
△ 动画片《海尔兄弟》
在后来的品牌营销中,无论是红牛赞助极限运动,江小白举办说唱大赛、做动漫剧集,实质上都是和海尔一样通过内容频密与消费者沟通。
这可以被视为品牌1.0时代,其经营手段有两个特点:
第一,利用一切资源实现感官品牌互动。
《感官世界》作者马丁·林斯特龙曾发起过一项公开调查,询问消费者对星巴克的印象,得到最多的两个回答是:研磨咖啡豆的机器运转声和奶香气。
而这个声音和味道,让星巴克在消费者心智中的品牌形象更为立体。
除此之外,摩托罗拉的开机音、QQ的提示音,包括新兴品牌雷柏鼠标的手感、西贝餐饮桌子上的沙漏… 品牌们都在通过嗅觉、味觉、听觉、视觉、触觉,去与消费者沟通。
第二,品牌渗透依赖于中心化的传播渠道。
正如当年秦池、爱多一样,每天开一辆桑塔纳走进央视大楼,10多秒广告之后或许就能开一辆奥迪走出来。
就算是在2019年,益普索Ipsos发布的《中国国内流行广告语受众调研报告》显示,最能引爆记忆的那些广告语中,消费者81%的认知渠道是电梯媒体,50%是电视。
中心化传播渠道成为品牌感官时代的主流。
好在,Ipsos统计,54%的认知渠道是互联网媒体。而这个数据,可能会在2020年实现颠覆式增长。
毕竟,一场疫情成为了趋势的加速器。
宝洁公关副总裁许有杰就曾表示,品牌爆发的根源,其实是消费者洞察。
企业唯有根据洞察到的消费趋势、消费场景甚至消费观,去打造一个迎合消费者的品牌,才有可能真正进入消费者心智,以至于就算是经济萎靡期间也能够保证增长。
这些所谓的“消费洞察”,早已有了些变化。
最直接的表现是消费行为数字化。
1999年9月,8848网策划72小时网络生存,12名选手绞尽脑汁,仅通过网络就买到了永和豆浆。
△ 当时报纸对72小时网络生存测试的报道
那一年,招商银行启动网上银行服务、建设银行推出网上支付,还有阿里、携程、盛大等以后的大咖悉数成立。
那是消费行为数字化的萌芽。
2020年疫情加速了这一趋势。根据QuestMobile的监测数据显示,中国网民2020年前2个月的互联网日均使用时长,已从50亿小时快速上升到60亿小时。
到4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3.6%,较上月回升2.1个百分点。从单项指数看,除服务价格指数外,其他各单项指数都保持回升态势。
这意味着,线上消费得以激增。
品牌方与之对应的,是用户沟通直播化。
比如消费品发布会的线上直播引热议。
小米10的发布会搬到了线上,在B站与90后、00后消费者直播沟通了72小时,其中只有2小时是真正的发布时段。
在此之前,vivo旗下的IQOO、肯德基等活动发布,也都搬到了线上直播。
再比如,诸多公司CEO亲自上阵直播带货。
转转CEO黄炜直播,1小时成交额400万;林清轩CEO孙来春直播,2小时破200万;携程董事长梁建章直播,5场带货6000万。
△ 林清轩CEO孙来春直播截图
与此同时,央视新闻还有100多位县长在直播带货。
最后,几乎所有一线员工都在直播了。
服装品牌Teenie Weenie,7000名导购线上直播带货,3天创下1500万营收;家居家纺自然醒,900名导购直播7天揽客2万多,单人最高卖出8万元。
不只是企业品牌,个人品牌也在互联网时代增长。
美妆导购李佳琦,靠直播住进了1.3亿的豪宅;重庆某大学的95后女孩,靠直播年入4000万;李子柒的视频短片流到海外,更被视为中国田园的名片。
当年微信公众平台推出时,slogan就写到:“再小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品牌”。
而今,在移动互联网去中心化渠道的发展中,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做UP主、人人都能玩直播,整个行业已然进入“人人皆品牌”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