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全市先后公布了六批市级非遗名录、五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完成非遗资源普查,形成普查成果248项。
以“白花石刻”“麻柳刺绣”“射箭提阳戏”等为代表的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以“广元女儿节”为代表的省级非遗项目29项,以“川北河川剧”为代表的市级非遗项目58项,县(区)级非遗项目156项;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人,省级21人,市级116人(团体),国家、省、市、县(区)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已初步建成,建立了展示馆、传习所等非遗展示体系30余个。
我市还推出5条“非遗+旅游”精品线路,在剑门关等景区(点)开展非遗研学活动60余场,鼓励传承人在景区(点)开展传习活动140余场。
数字技术让千年石窟“活”起来
从北向南,广元石窟在入川门户的金牛道上绽放,形成璀璨的石窟文化。
2021年,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结果出炉,四川数量居全国第一。其中,全省开凿最早、数量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是嘉陵江古蜀道边的广元石窟群。
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单霁翔说:“广元千佛崖在蜀道上的地位,可以比拟敦煌石窟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
为有效保护文化遗产,千佛崖石刻艺术博物馆大力实施“项目兴馆”战略,近10年来,实施文物保护项目10余个,总投资近1.2亿元。对千佛崖崖壁和40余个重点龛窟进行三维扫描测绘和高清照相工作,建立完善了千佛崖摩崖造像的电子档案,建立了文物本体及环境的实时监测系统。
截至目前,广元境内现有石窟寺及石刻类文物保护单位100余处,石窟石刻开凿时间跨度达500年。
“我们整合千佛崖、皇泽寺两家博物馆,组建广元石窟研究所。”市文广旅局局长罗全生介绍,此外还与北京大学、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开展校地、院地合作,加强广元石窟文化研究,出版《广元石窟内容总录》等专著。剑阁县天马山摩崖道教造像入选四川首批乡村石窟文化微景观建设试点。
下一步,我市将认真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积极推进文物资源研究保护利用,加快建设大蜀道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康养度假胜地。
广元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