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中国有近60万个乡村,村与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必须走个性化振兴之路,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持续振兴。个性化即差异化、品牌化,乡村要通过品牌建设,挖掘优势资源,创造独特价值,走适合自身发展的品牌化道路。今日网站分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钱文荣的文章《乡村应走“个性化振兴”之路》,与诸君共同学习乡村个性化振兴的相关内容。
钱文荣,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副会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指出了新目标、新任务和新路径。
需要关注的是,在广大农村无法忽视的巨大差异性和难以回避的不平衡性面前,什么样的振兴模式,可以将参差多态转化为共同富裕的炬火、持续变革的活力?
遍历中国东中西部的实地调研,一个关键词在我们眼前浮现——个性化振兴。
一、为什么要“个性化振兴”
中国乡村地理环境与资源禀赋千差万别,人群生活方式与生计模式也就千差万别。
五千年文明史留下的烙印多样多变,文化传统与风气习俗也就多样多变。这就决定了我国现存近60万个村庄的复杂异质性。没有一个模子刻出的两个村庄。
这样的五光十色,本身就是乡土中国重要的遗产,就是面向未来的可贵价值。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站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启程时刻,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逐步落实,诸多新理念赋能的农业现代化不断铺开,是乡村个性化振兴的历史方位,也是乡村个性化振兴探索前路光明的底气所在。
二、个性化振兴的途径应该是怎样
1、个性化振兴应是自主化振兴。
乡村振兴走向个性化,要激活和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令广大农村群众可以按照其自身愿景探求乡村发展方式,挖掘家园的能量与价值。
在乡土上,农民生长于斯,发荣于斯,他们对乡村的了解、体验和认同都是外人无法比拟的,他们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更是乡村个性化振兴最需要重视和依恃的力量。
2、个性化振兴应是创新式振兴。
无创新,即无个性。一个村庄与其他村庄采用雷同的发展模式、套路化的治理方式,难言个性化振兴。
在提倡差异化发展的思维下,需要认识到,差异的活性需要以创新的水准来维持,而创新的水准又取决于人的素养的提升。个性化振兴在此就需要接通乡土中国的知识转型,要让广大农民有更好、更充分的机会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拥抱当下创新潮流。只有个性化振兴的实践者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始终保有向世界开放的眼界,个性化的未来,才不至于无以为继;个性化的方向,才不至于发生根本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