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网站二维码

点击加入广元市质量品牌协会
服务指南
通知公告
协会动态
品牌人物
品牌故事
行业资讯
会员风采
今日聚焦
品牌视点
品牌管理
爱上广元造
党建园地
网站首页
广元史鉴 | 广元的先民是谁?
来源:广元新闻网 | 作者:品牌广元 | 发布时间: 938天前 | 2477 次浏览 | 分享到:
付尹
广元古属蜀国的诸侯国苴国,苴国又是巴族中苴人生活之地,于是一般人就有了广元先民属于巴人这一认知。但也有人认为,苴国为蜀国诸侯国,且又长期归蜀所有,广元的先民应该是蜀人才对。还有人认为,广元境内有羌族文化留下的痕迹,广元的先民与羌人有关。甚至有人提出,广元古代与氐族居住的甘肃陇南长期唇齿相依,广元的先民与氐人有关。广元的先民到底是谁?恐怕结论没有这么简单。
广元最早的先民——中子铺人1990年至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考古队对广元市朝天区中子铺细石器遗址共进行了两次正式发掘,出土石核、石叶、石锛、石片、石柱、刮削器等细石器文物达 1 万余件,经碳-14 测定,这些细石器距今约 6000 至 7000 年间。这一事实说明,远在7000年前,广元就有了人类活动。不可否认,没有再早的文献文物认定,这个时候的中子铺人就是广元地区最早的先民。
7000 年左右,中华大地上就出现了不同部落的身影,如三皇五帝的传说。其实,伏羲、燧人、神农也好,天皇、地皇、人皇也罢,还是后来者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他们不管是谁,都是各部落杰出的首领,为后人所崇敬。那么,中子铺人属于哪一个部落呢?
东晋常璩,在其《华阳国志·蜀志》中开篇就指出:“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意思是说,蜀国的开创,开始于人皇,和巴国同属于一个地理范围(指古九州之一的梁州)。远古人皇一族,诞生于秦岭以北。《史记·三皇本纪》载:三皇“乘云车、驾六羽,出谷口。兄弟九人,分掌九州。”所谓谷口,按三国蜀汉谋臣秦宓所释,就是“今之斜谷”(陈寿:《三国志·蜀志·秦宓传》,裴松之(注))。斜谷就是古蜀道中的褒斜道,南起汉中汉台区、勉县、留坝县交界处的褒谷口,北至宝鸡眉县斜峪关口,沿褒河斜水二河行,贯穿褒斜二谷,总长249公里。
可见,人皇一族是经古褒斜道由北向西南迁移的。要往川西平原,创立蜀国,广元是必经之地。四川省教育厅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冯广宏先生对此有深入研究,并在他的《古蜀考古发现与古史传说的拟合》(《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一辑)》2008年)和《人皇新考》(《文史杂志》2008年03期)文中有论述。而且随着考古深入发现,进一步证明了中子铺人属于人皇一族的观点。汉中南郑区龙岗寺新石器遗址、广元境内由北向南发现的邓家坪、张家坡新石器遗址到绵阳的边堆山遗址,从距今7000年左右到距今4000年左右的出土文物对比来看,明显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邓家坪人、张家坡人、边堆山人应该是中子铺人逐步向西南迁移的有力证据。这说明,7000年前左右,“三皇”中人皇一族从北向西南迁移,在距今5000年左右到达涪江流域,然后落脚在以三星堆为中心的川西平原一带,与岷江流域南下的古羌族人融合后成为蜀人,创建了文化内涵独具一格的古蜀国。
从人皇一族入蜀建立蜀国的文化演绎过程来看,广元当属于蜀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而广元中子铺人不仅是广元早期的先民,更是蜀族早期的先祖之一。商周中的甲骨文均有“蜀”字,据专家考证,这些“蜀”字至少有10种不同表述(林向:《殷墟卜辞的蜀、周原卜辞中的蜀》《巴蜀文化新论》,成都出版社,1995年)。据董作宾、徐中舒考证,“蜀”作为地名,当在川陕交界处。因此,林向认为古代华山之南,确实存在过早期的蜀。基于这一认证,广元地区当属于早期的蜀,广元早期的先民,就是早期的蜀民,广元是蜀国的发祥地之一,新石器时代的中子铺人是开发古蜀国的先驱。
广元最早的移民——苴人
广元战国后期,也就是周显王时期,广元为蜀开明王朝的诸侯国苴国所辖,辖区包括今天陕西的汉中地区。广元的苴人是巴民族的一员,但不是来自人皇一族的原始居民,而是移民。为什么苴人成为广元地区包括汉中一带的主要人口,这得从巴族的变迁说起。
史书最早有“苴国”记载的当属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张仪列传》,文中记有“苴蜀相攻击”一句,“苴”即苴国。问题是,“苴”的读音不是今天的“jū”。按《三家注史记》引用三国蜀汉史学家谯周的解读为:“谯周曰益州‘天苴’读为‘包黎’之‘包’,音与‘巴’相近,以为今之巴郡。”其《索引》更直接:“苴音巴。”可见,“苴”的读音当为“巴”音。
“苴音巴”,就知道苴国与巴人有着密切的关系。东晋常璩 《华阳国志·巴志》 记载,周立朝后,因巴人灭商有功,分封巴子为王,建巴子国,“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此时的巴人分布很广,在汉江流域下游和川东、川东北一带相对集中。“其属有濮、賨、苴、共、奴、獽、夷蜑之蛮”,这应该是对巴人中有“苴”一族的最早记载。蜀开明王朝将汉中、广元一带定名苴国,属诸侯国,可见当时这一地区苴人之众。
从杜宇王朝到开明王朝,蜀所辖的汉中、广元一带逐渐发展到以苴人为主。这是因为,居住在长江中上游流域的巴子国建国后不断扩张,同时,又受到庸国、楚国、秦国不断挤压,巴人逐步沿汉江、嘉陵江向西向北迁徙。到了巴子国后期,也就是周显王时期,巴子国都邑从重庆迁移到渠县后再迁至紧挨着广元的阆中,国力进一步衰落。沿汉江西进的巴人聚焦在安康、汉中及广元一带,与早期安居在此的巴人融合后称为“苴人”。沿嘉陵江北上的巴人一支叫賨人 (俗称板凳蛮) 的,沿嘉陵江而上,逐渐延伸到广元一带,融入蜀辖的苴国之中,加重了巴人的分量。蜀王对广元汉中这一地区取名苴国,自有其尊重这里以苴人为主的意思。
战国晚期——广元人口组成多元化
巴蜀之争,秦灭巴蜀,战乱造成巴蜀二地人口大减,加上巴蜀初平,地方“戎伯尚强”(《华阳国志·蜀志》,指地方势力强大)。周赧王元年,秦统治者为巩固巴蜀政权的需要,“乃移秦民万家实之”(《华阳国志·蜀志》)开始向巴蜀大量移民,以改变巴人和蜀人的成分,加强统治。这样,广元又处于秦灭巴蜀后移民的前沿阵地,广元人口组成来源进一步多元化。
这一大移民史实,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有记载:“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秦破赵,迁卓氏。卓氏见虏略,独夫妻推辇,行诣迁处。诸迁虏少有馀财,争与吏,求近处,处葭萌。”此段史料中虽说介绍的是蜀地贵富卓氏一族的来源,“求近处,处葭萌”,却透露了秦移民中有一部分定居在了葭萌。葭萌是秦灭巴蜀后在蜀地设置的第一个县,治所就在今天广元境内的昭化古城一带。
迁往成都一带的秦移民是赵人,那么留在广元一带秦移民又是哪里的人呢?这从广元青川县郝家坪战国墓葬群中就可以找到答案。从出土的木牍中知道,所记载的内容为秦武王二年关于田地方面的律令。从清理的72座墓的墓葬规制来看,多数为土坑竖穴木椁墓,且大量真用白膏泥,很明显,这些墓葬具有楚墓文化特征。这种楚墓形制在昭化土基坝发现的战国晚期墓葬群中也占比很重。可见,秦移民中有不少的楚人留在了葭萌。当然,不排除还有其他地方的秦人留在了葭萌。
总之,到了秦王朝建立,广元人口不单有蜀人、巴人,还有大量从北方各地移民到此的秦人,广元人口组成成分趋于多元化。这里还要说明的是,广元长期与西北少数民族为邻,早期西北的羌族、氐族等民族与广元也有不断的交集融入,民族的多样性特征也很明显。
结语:从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的考证来看,广元的先民来自人皇一族,与华夏民族一脉相承,是蜀地的先民之一,与蜀人一道开创了与中原文明不尽相同且独具魅力的蜀地文明。随着蜀地不断开发发展,广元成为蜀地连接西北和川东北的桥头堡,来自西北的羌、氐人和来自自汉江下游和嘉陵江下游的巴人在这里不断融合,形成了多民族聚集的状况。特别是秦灭巴蜀后,大批北方移民的涌入,广元的人口结构和文化结构更加多元化,形成了保持到现在的以汉民族为主的多民族构成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