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家虽然看起来“不务正业”,但实际上也暗藏了各种“小心思”, 把流量紧紧握在自己手里。
“爆款美食”制造机
去宜家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真正有购买家居用品需求的消费者,第二种是无聊去宜家消磨时间但没有强烈购买欲望的,还有一种就是直奔宜家美食去的。
根据宜家的统计, 有30%的顾客去宜家只为了“吃东西”。
最一开始 宜家餐厅因为瑞典食物而出名,还一手把“瑞典肉丸+果酱”捧成了瑞典菜系代表作。
△ 图片来源于宜家官网
渐渐地,宜家餐厅除了售卖独特的瑞典食物, 也不断推出本地化菜单。
阿慕扒了下宜家中国 28 家门店的官网,终于明白为什么网上会流传这么多“宜家美食攻略”,因为 宜家餐厅除了经典瑞典菜式,还有很多“隐藏菜单”,如:
在 深圳的宜家餐厅可以品尝到广东特色早茶 ▽
广州的宜家有鱼香肉丝饭和咖喱牛腩饭 ▽
在 成都的宜家可以吃到“成都串串”▽
在 济南的宜家可以吃到麻辣/十三香小龙虾▽
重庆宜家有重庆小面,在 北京、大连、上海也不乏宫保鸡丁、翠竹扒三鲜等常见中菜。
这些在当地菜馆很容易吃到的食物,套上了宜家的光环瞬间也就有了话题讨论度。 “ 北欧风遇上中国菜,到底是啥味道?”这个问题就像一个钩子吸引消费者前去打卡。
另一方面,宜家“爆款制造机”并非浪得虚名,除了在本地化菜单上搞事情, 也推出不少自带“网红属性”的冰淇淋,俘获了不少少女心。
△ 宜家冰淇淋,图片来源于宜家官网
宜家餐厅不断制造话题引发圈层效应,积攒大众对餐厅美食的期待值,形成自己的“粉圈”。
结语
从最一开始,宜家餐厅辅助卖场打造一日游玩式的体验,把竞争对手阻隔在外,到制造话题培养自己的粉丝,一路就像打怪升级一样,从绿叶逐步走到 C 位,从依附卖场“蹭热度”,逐步过渡到独立消费场景,有了自己的“死忠粉”。
过去这几年,宜家在伦敦、巴黎和奥斯陆开设了宜家快闪餐厅, 今年还宣布将在从巴黎开始试点外卖服务。
也许餐饮巨头们都没意识到,原本“河水不犯井水”的宜家,其实一直暗藏实力。
△ 图片来源于宜家官网
可能就像宜家美国食品部主管 Gerd Diewald 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