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网站二维码

点击加入广元市质量品牌协会
服务指南
通知公告
协会动态
品牌人物
品牌故事
行业资讯
会员风采
今日聚焦
品牌视点
品牌管理
爱上广元造
党建园地
网站首页
成为重要门户枢纽——解读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系列报道之二
来源:广元新闻网 | 作者:品牌广元 | 发布时间: 1163天前 | 5456 次浏览 | 分享到:
核心提示
市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今后五年的具体目标之一:重要门户枢纽。通江达海、连通南北、控带西部、融入亚欧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形成,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北向重要门户枢纽地位进一步彰显,加快走向内陆开放前沿。
回顾过去 看成绩——
建设城市发展“命脉” 向重要门户枢纽进击
以川北广元为点,向四面而行,正好处于川陕甘渝四省市地理几何中心,这是广元与生俱来的区位优势。
对于地利,广元认识深刻,行动迅速。从上世纪30年代兴建广元首条公路川陕公路(今国道108线),到如今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3021公里,市内县(区)1小时、毗邻五市2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从1958年1月1日宝成铁路通车,改写广元无铁路历史,到如今全市铁路总里程达520公里,县县通铁路目标全面实现,形成到全国各省会城市“8小时生活圈”;
从 2000 年 9 月 28 日广元机场历经千辛万苦建成,到今年机场吞吐量预计将突破50万人次;
从2012年红岩作业区开工建设,到如今嘉陵江全江复航,广元至重庆集装箱班轮成功开通;
从“蜀道难”到“蜀道通”再到“蜀道畅”,广元速度见证了广元发展。
国家、省上明确提出广元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畅通川陕京、川陕蒙走廊等战略大通道,省委省政府首次确定将广元打造为省内4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前所未有凸显了广元在全国交通版图上的战略地位。
作为“先行官”,广元成为成都之后全省第二个县县通铁路的市、全国首个获批铁路枢纽总图规划的地级市、西部地区地级市首个动车运用所开工建设,全国首个高铁快运物流基地落户广元,境内油气管网长度、用气规模居全省第一。
……
过去十年,广元交通实现大跨越:宝成、兰渝、西成、广巴达 4 条铁路交会,绵广、广陕、广甘、广南、广巴5条高速公路发散,广元港顺嘉陵江连通重庆,由长江船至沿海,航线呈扇形辐射北上广深等11个城市,公铁水空多式联运,惠及川陕甘结合部区域数百万人口,进一步强化广元区域交通中心地位。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将广元纳入80个左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
眼下,一列列火车穿行,一条条高速通车,一条条航线开通,犹如活力四射的“生命线”,贯通着广元城市发展命脉,开放广元正在朝着建成重要门户枢纽进击。
做法措施 看规划——
构发展新格局 创发展新优势
“十四五”具体目标:建设高效畅达的铁路网、构建内联外畅的公路网、形成通江达海的水运网、建成功能完善的航空网、加快完善集疏运网络体系。
2025年规划目标:基本建成“通江达海、连通南北、控带西部、融入亚欧”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南北贯通、东西畅达、陆海互济、内联外畅的“四向五廊”综合运输大通道体系,四川北大门交通地位得到巩固提升。
2035 年远期目标:基本建成交通强市,全面形成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综合交通发展达到全省一流、区域领先水平。
“十四五”开局,广元未来蓝图已清晰可围绕“构建立体网、完善枢纽网、深化互联网、搭建优势网”的基本思路,构建“通江达海、连通南北、控带西部、融入亚欧”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现代化的智慧交通新时代即将到来。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蓝图已绘,路径已定,号角已吹,关键在干。
蓝图已绘 看布局——
把交通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
《广元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提出 1 个总目标,6 个具体目标,2 个布局,9 大发展任务。其中 2 个布局就是:“四向五廊”综合运输通道布局和“一主多点”综合枢纽发展布局。
1325亿元,是预估的“十四五”时期我市综合交通建设规划投资总额,相较于“十三五”期间公路水运交通建设投资增加了近三倍,大手笔谋划高起点布局。
不仅如此,我市将把握广元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中功能定位,全力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增长极连接京津冀发展极,有效支撑成都、重庆和西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加速形成内联外畅、干支相连、互联互通的综合立体交通网。
到2025年,我市出川大通道达10条,出广大通道达 22 条,高速公路通车和在建里程达到948公里;铁路总里程达到626公里,通车运营正线里程达591公里;IV级航道达192 公里,年客货总周转量 4500 万吨公里;广元机场航线达到20条,年吞吐量达100万人次以上。
“你脚下的这片土地是我们一点点填出来的,总共需要300多万方回填。”9月10日,广元高铁快运物流基地项目现场负责人吴建告诉记者。
这个全国首个开工建设的高铁快运物流基地项目,占地1720余亩,位于经开区盘龙工业园,距广元火车南站 5 公里、广元站和市中心城区 7 公里,紧邻广元动车运用所、盘龙机场、西成高铁、兰渝铁路、宝成铁路、京昆高速和市政道路西二环,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运输条件便利。
记者在采访现场发现,该项目建于广元动车运用所旁,项目建成后,可借助动车始发停靠动货线快速实现货物高铁运输。同时,项目招商电商、快递、仓储等类型入驻企业,将加速广元物流链延伸、产业链聚集、价值链提升,有力促进川陕甘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中心城市货物产品实现快速“双向流动”。
广元高铁快运物流基地的建设只是我市推动交通优势向物流优势转变,建设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聚力发展枢纽经济的一个缩影。
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8年,全市货运总量由5474.1万吨上涨到6672.1万吨,涨幅22%,截至 2020 年底,全市共有物流企业761 家,规上物流企业 17 家,对构建现代物流发展新格局的需求迫在眉睫。
围绕布局公路、铁路、航运和航空四大物流港,推进公水、公铁、铁水、空陆多式联运发展,创建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到2025年,全市社会物流总收入将达到200亿元,基本实现物流产业集群化发展;力争培育A级物流企业10家,培育产值5亿元以上的企业2户,1亿元以上的企业5户,5000万元以上的物流企业至少 10 户,形成区域最具活力的物流产业生态圈。
现场特写 看行动——
遍地开花 跑出“大干交通”加速度
“枣树湾大桥主墩高达 50.7 米,高处作业风险高难度大,采用液压爬模系统就能大大降低施工人员高处作业危险性。”9 月 10日上午,记者在国道212线宝轮至卫子段公路改建工程(元坝过境段)项目采访时,副总工李鹏飞向记者介绍了该项目建设近况。这条全长 10.116km 的一级公路,起点接既有国道212线平地沟大桥,止于鼓楼坝接昭化区家居产业园在建货运大道。
未来不仅能有效解决原国道 212 线在昭化城区过境的瓶颈障碍,提高市城区与昭化城区道路的通行能力,还能实现东部新城元柳工业园区与中国西部绿色家居产业园间的快速连接,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沿线的百姓都乐见其成,“肯定希望早点建好嘛,对我们出门、搞产业都有好处。”昭化区京兆路社区桂花村三组村民刘首先从今年 5 月就在该项目从事浆砌护坡施工,不仅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还能为家乡发展出一份力,他心里别提多高兴。与该项目相连的中国西部绿色家居产业园是我市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重大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布局。
记者走进正在建设的项目一期,产业园内道路宽阔,布局合理,一栋栋现代化高标准的厂房即将完工。
昭化区商务与经合局副局长王勇告诉记者,当前已签约落地的招商引资项目 31个,含签约入驻标准化厂房项目 3 个,概算总投资 36.25 亿元。截至目前,实现投产的项目有5个;开工建设的项目16个;完成用地选址,开展前期的有9个。
在标准化厂房旁边围设的大片空地,据工作人员介绍,是碧桂园布局辐射西部的智能家居产业项目,目前已启动规划设计,建成投产后6年内总产值将达150亿元,实现年缴纳税收额 2 亿元以上。“广元是我们在全国布局的第四个智能家居产业城,看中的就是广元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市场辐射能力强。”碧桂园广元区域城市总经理姚威臣告诉记者,未来该项目不仅服务自身房产项目需求,还将对外销售。交通引领产业发展,体现得淋漓尽致。
部门访谈
记者:关于此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聚力发展枢纽经济”目标,加快推动交通优势向物流优势转变,您怎么看?
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强:我市将着力优化“一港三园多中心”物流发展新格局。深入推进交通与物流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广元物流枢纽发展能级。按照“立足川东北、融入成渝、辐射西部、联通欧洲东盟”的发展思路,打造融入北连中欧班列国际物流大通道,南接西部陆海新通道,东贯长江黄金水道的国际物流通道体系。
同时,加快公铁水空多式联运发展,实现货运换装“无缝衔接”。加快构建城乡高效配送体系,形成层级合理、规模适当、需求匹配的城乡配送网络体系,实施“电商+物流”协同发展,引导城乡物流网络向农村延伸,着力解决物流配送“最先一公里”。
记者:对于党代会提出“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市交通运输局具体有哪些举措?
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定虓:
拓通道:以联系成渝双核为主攻方向,强化北联陕西、甘肃,东出达州、万州大通道建设,提升与周边绵阳、南充、巴中等地互联互通水平,全面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密网络:以普通国省道提档升级为重点,全面提升普通干线路网整体技术等级和通行能力。同时,积极争创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市。
强设施:以综合客货运输枢纽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构建绿色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创建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畅循环:加强交通对旅游景区、农产品基地、产业园区等重要节点的连接覆盖,实现“交通+”融合发展。(记者 王梓菡 实习生 任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