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陈伟也表示,医学上并不存在酸碱体质一说。不属于临床疾病的正常人血液的酸碱度相对恒定,PH值一般在7.35至7.45,偏离一点都属于不正常。
“人体对身体的酸碱度非常敏感,血液PH值偏酸0.1就被称为酸中毒。酸中毒是一种急症,常常因为糖尿病、呼吸受限、乳酸中毒引发,往往会危及生命,那时吃多少碱性食品都没用,必须到医院进行救治。”他说。
但从化学角度上看,食物本身确实有酸碱之分。陈伟补充说,酸碱并非味觉上的区分,而是食物被身体代谢或燃烧后留下的一些灰分,就好比柴火燃烧完后,留下一些灰渣。灰分的酸碱值才是人们常说的划分酸碱性食品的标准。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邢小平把人的身体比作一个动态调节器,正常人吃碱性食品根本无法达到调节身体酸碱值的作用。“吃下偏碱性的食品后,身体会有一个代偿机制。一般人的代偿机制不会出现问题。就算服用碱性食物,身体的PH值也会保持在合理范围内。”
陈伟解释说,血液、肺、肾等会利用呼吸以及身体里的碳酸盐、磷酸盐、血红蛋白等进行缓冲,实现各部位的酸碱度调节。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生宋恩峰告诉记者,“中医领域也不存在酸碱概念”,中医体质学说主要是根据中医学阴阳五行等划分人的体质,并不存在酸碱的划分法。
养生保健需科学态度和精神
在陈伟眼中,酸碱体质理论之所以能有一定市场,是因为人们有意无意混淆了一些概念:呈碱性食物大多是植物类的,有人则认为这样的膳食结构更有助于防止慢性疾病。
“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果只是为了追求碱性体质,天天吃小苏打就够了,但人们并不会因此获得健康。”陈伟建议,日常饮食无论是所谓酸性还是碱性食品,都应该多元化搭配,平衡膳食。“无论是只吃碱性食物,或是只吃酸性食物都不科学。”
范志红关注“碱性食品”问题多年,见过不少虚假宣传的碱性食品,也有人为购买碱性食品花费高价。
她提醒说,一些商家利用消费者对疾病的恐惧心理,以一种貌似合理的宣传方式建立起疾病和酸碱体质的相关性,试图给消费者洗脑,进而推销自己的产品。
在她看来,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可以理解,但切莫盲目相信一些错误养生理论。“养生保健也需要有科学态度,除了膳食外,心理健康、良好生活习惯、适量运动都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