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工匠精神 传承贡茶文化——记青川县2018年双创之星罗嘉发
来源:
|
作者:品牌广元
|
发布时间: 2113天前
|
4642 次浏览
|
分享到:
他发扬工匠精神,挖掘传承贡茶文化,恢复和继承七佛贡茶古法饼茶工艺,极大提升了七佛贡茶的文化价值和品牌效益,用“一片叶子富裕了一方百姓”,他就是七佛贡茶第26代唯一传承人、青川七佛绿勾茶坊公司负责人、青川县2018年双创之星获得者——罗嘉发。
青川县作为七佛贡茶的原产地,凭借着独特的味道以及“传统技艺”制作的特点,将“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中华文化茗茶”、“中茶杯”一等奖、“甘露杯”金奖等诸多荣誉收入囊中。同时我县也被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授予了“中国茶文化之乡”的美誉。而在这些荣誉的背后,却不得不提到罗嘉发,这个近年来将七佛贡茶的闪耀点发挥到极致的男人。
罗嘉发告诉大家,刚开始接触贡茶,是因为父亲的一场病。1996年的时候,罗嘉发的父亲重病卧床,而他当时在外工作。得知情况后,罗嘉发义无反顾辞职回到青川县七佛乡家中照顾父亲,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坚持可3个年头。1999年,罗嘉发来到七佛当地的茶厂务工,正式接触茶叶产业,并对其产生了兴趣。“这是一个机缘巧合,我刚去茶厂打工,正好是中国茶叶研究所的专家到青川来指导茶叶的生产和加工,在这个过程中,就遇到了中国茶叶研究所的邓玉良老师,他炒的扁形茶动作就像在跳舞一样非常优美,而且炒的茶叶特别好,这样就对茶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罗嘉发说。
就这样,罗嘉发跟着邓玉良老师不断学习着关于七佛贡茶的相关知识和茶艺技能,直到2003年,老茶厂经营转向,不再进行生产。当时一心向茶的罗嘉发便召集他的师兄弟,凭借着这几年学习的经验,用自己的方式去延续当时的热情。
“我当时就找亲戚朋友,筹集了一笔资金,在广元开了一个茶店,当时就是卖茶,跟着我的师兄弟一人背着一口锅自己去加工,加工了就到广元店里去卖,后面也觉得这样不是一个长久的办法。”罗嘉发说。2005年,他决定回到七佛乡,成立了青川县七佛绿勾茶坊,主要从事茶叶的加工,同时着手进行七佛贡茶优良品种的选育。
罗嘉发的茶叶事业趋于平稳,却在2008年的一场地震,将他和茶叶的缘分又拉进了一步。罗嘉发告诉大家:“七佛贡茶的传统古法七佛贡茶就是饼茶工艺,严格意义上来说它已经几乎处于失传的状态,我小的时候只看见我的大伯做这个茶叶,那会儿是八九岁,有点印象。地震的时候把老家的房子摇垮了,我回去的时候,农村的墙倒过去,就看到了做茶的模具。”
模具在茶叶的制作过程中是必不可缺也是相当重要的存在。仅在8、9岁见过几次模具的罗嘉发,想要在多年后修好这至关重要的模具,对于当时的罗嘉发来说,不亚于天方夜谭,但是当时的罗嘉发有着自己的办法。罗嘉发说:“
当时也因为模具砸坏了,找到之后我就找了县茶办的专家,还有我的老师,还有省茶研所的,向他们咨询这个是不是有开发恢复的价值,他们说这个是一个很好的题材,一定要前后的把它挖掘出来。”
不管会费多少的工夫,既然有着修复的可能性,罗嘉发的热情便再次被点燃了起来。罗嘉发通过走访一些当地的老人,再一个请教专家,包括中茶所的、西南大学、包括川大、川农大和四川茶叶研究所的一些专家教授,再通过他们来查阅文献,查找资料,反复的实验,多次的比对,直到2010年,成型的饼茶做出来。
“通过专家的论证,据说制作饼茶技术已达到当时唐朝的一种工艺和水平。”罗嘉发回忆起当时场景仍激动不已。他说,在那一年,青川召开了七佛贡茶文化学术研讨会,在这次研讨会上,众多专家通过论证,一致认同七佛贡茶的饼茶工艺正式被恢复,在2013年七佛贡茶被申报为广元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正式进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罗嘉发也被确立为第二十六代传承人。
因为罗嘉发这20年的坚守,也让七佛贡茶茶叶产业,走进青川千家万户,而罗嘉发的这股子热情劲儿,也深深地感染了同在一片土地上的青川人,现在的七佛乡,每家每户都有那么三五亩的茶叶。在当地,茶叶不仅仅作为一个家庭的主要收入,更重要的是,村民们通过茶叶,打开了更为广阔的致富渠道。
做茶20余年的罗嘉发也先后获得第十七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第六届中国四川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以及国家高级评茶师、国家二级制茶师、广元市技能大师、广元工匠等殊荣。但他已不再局限于个人的企业,更多的是想将七佛贡茶这个品牌带出四川,带到中国。也让作为七佛贡茶的发源地青川县,在以后的道路上更好的开枝散叶。
谈及下一步打算,罗嘉发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建立一个标准的七佛贡茶传承所,通过建立一个正规的可以进行教学、可以进行实操、可以进行实验、可以进行带徒授艺,我们青川能够掌握这门技术的人越多,那么我们将来制作茶叶的品质就越高,它就更容易发展,用于壮大整个青川的七佛贡茶产业,这样子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技艺的再次失传,才能从根本上壮大青川的茶叶产业。
(江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