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工作
合作社让农民成产业工人
“宋老板!宋老板!”蕲春席盘石村的村民们见了宋智敏,纷纷和他打起了招呼。
2013年,蕲春凯迪生物质电厂开始实行村级燃料收购模式,将收购场地延伸到田间地头。生物质燃料村级收购点,听到这么个名字,老宋一开始摸不着头脑。后来听说这个地方,棉秆、芭茅草、稻草、麦草、玉米秆、杂灌、芦苇,20多种农林废弃物,什么都收,什么都能换钱,老宋一下就明白了:“不就是一个收秸秆的废品收购站嘛!”
乡亲们有的是力气,有的是秸秆柴火,缺的就是对接的产业。老宋看到了机遇,承租了一片场地,搭起了干料棚、购置了破碎机,办起了生物质燃料收购和加工的“小工厂”。
一开始,大家对“小工厂”不太理解,参与的农民没几户,一天的收购量无法满足产能。为了让参与的农户、特别是贫困户感觉到这是“一份稳定的收入”,让松散的、不可控的收购变得有组织、有前途,2016年5月,通过与凯迪公司沟通,老宋拿到了生物质燃料包销合同,咬咬牙再次投入20万元,收购点升级成了蕲春县席盘石生物质燃料产销专业合作社,老宋担任理事长。
合作社承包了凯迪在席盘石村的收购加工业务,将原本松散送料的农户纳入合作社中来。一部分社员负责源头燃料的采收,将田间地头的秸秆和山上的林业废弃物收集到村级点;一部分社员负责在村级点将燃料加工破碎到合理尺寸;另一部分有运输车的社员则负责将加工好的燃料送到凯迪的生物质电厂。
社员们都和合作社签订了《入社协议》,协议中把社员的工作内容、工资收入、权利义务,规定得明明白白。凯迪公司还定期组织培训,让专业技术人员来到社员中间,大家一起学习油锯的使用注意事项,交流破碎机、三轮车的操作技巧和保养要领,社员们无形中掌握了本领。
62岁的贫困户李华是合作社的“元老”之一。四年前,他开始向收购点送农业废料,一个月的收入能有三千左右,一下解决了家里的生计问题。今年,李华笑得更开心:“合作社给了一个就业的机会,我终于稳定下来了,今年又增收3万元。”
“专业合作社要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抓手”,陈义龙说,“发展专业合作社,关键要把现代化管理元素注入合作社,把技术、质量、管理标准带到合作社,和农民签订合同,让农民成为产业工人,提高保障水平,提升生产积极性。”
如今的席盘石合作社已经组织动员了113个农户,包括22个贫困户,每天可以收购加工农业秸秆、芭茅草、薪柴20余吨,满足收购点经营需要。截至2016年12月底,22个贫困户中已有8户年增收5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