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二维码
广元市“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
质量是安民之本、兴国之道、强国之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及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是广元同步全面实现小康和建设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的重要保障和支撑。根据《四川省“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和《广元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作为到2020年全市质量发展的政策指导和行动指南。
一、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间,我市紧密围绕质量强市建设,质量机制不断完善,质量技术基础不断夯实,质量竞争能力明显增强,质量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全市产业质量、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明显提升,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质量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作用日益凸显,有力服务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一)产业质量稳中向好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5.43亿元,是2010年的1.88倍,年均增长11.5%,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7个和0.7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23.8:39:37.2优化调整为2015年的16.5:47.2:36.3。以食品饮料、电子机械等为主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工业园区建设提档升级,建成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4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化率由32.6%提升至4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科技进步和品牌培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明显提升,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二)产品质量稳步提高
全市重点工业产品抽查合格率为97.31%,食品抽查合格率98%,蔬菜抽查合格率99.5%、畜禽产品抽查合格率100%、水产品抽查合格率100%。拥有国家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县2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2个、中国驰名商标6件、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2个、省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县1个、省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1个、省级质量强市示范城市1个、省级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1个、四川名牌45个、广元知名品牌88个、四川省著名商标31件、广元知名商标93件、有机产品认证64个、绿色食品38个、无公害农产品202个(其中,种植业145个、畜产品51个、水产品6个)。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3个,面积165.6万亩。
(三)工程质量不断提高
工程质量保持好中有升态势,工程质量监督全覆盖,新开工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覆盖率100%,大中型工程项目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全市共有82个项目荣获四川省“天府杯”、“结构优质”、“省级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工地”等奖项。工程新技术和节约型、环保型等新材料广泛推广运用,实施质量标准样板引路制度,工程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建筑市场秩序日趋规范,文明施工管理成效明显。
(四)服务质量大幅跃升
文化旅游、商贸物流、医疗康复、电子商务、房地产、现代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高,一大批民生工程和民生实事全面实施,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1年。一体化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多层次医疗保障、规范化药品保障、均等化公共卫生服务等不断完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水平明显提高。全面推行服务质量标准规范,服务质量水平不断提高,用户满意度不断上升。建成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建成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建成省级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2家、四川服务名牌2个、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16家,在建国家级服务标准化示范点项目1个,逐步形成省内较强的服务质量竞争优势。
(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下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5.3%,市城区环境空气优良天数占比为94.8%,县级城镇优良天数比例均达到90%以上,环境空气质量排名全省前列。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分别削减16.78%、13.37%、22.24%和5%,超额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嘉陵江、白龙江、南河等主要河流水质均达到或优于规定水域环境功能要求,八届沟、上石盘等国、省控断面水质达到II类水质标准,县级以上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分别达90%和97.6%,市区功能区昼间及夜间噪声超标率逐年下降。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5个、省级生态乡镇68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村33个。
二、发展机遇
“十三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质量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产业分工和市场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以质量为核心要素的标准、人才、技术、市场、资源等竞争日趋激烈。
从国内看,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需要强有力的质量保障能力。
从我市来看,市委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美丽、开放、活力、畅达、幸福的川陕甘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打造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重大战略部署,深入实施大开放大合作、大保护大转型、大统筹大联动战略,构建“一核四带六链”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广元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出了开展质量品牌和对标提升行动,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实施产品强质工程,保护、传承和振兴老字号,促进战略性新兴产品规模化,培育开发新能源汽车、碳纤维等一批潜力产品,打造一批“广元造”名牌产品和知名品牌,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产品竞争新优势等政策措施,为我市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政策机遇。
三、面临挑战
近年来,世界经济走势持续低迷、不及预期。国内经济发展又进入新常态,呈现出三期叠加的新特征,长期将处于L型走势,多年以来支撑经济增长的低成本、低质量、低效益、粗放式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新的动力、新的优势亟待培育。我市作为秦巴山区欠发达地区,虽然近年来GDP增速高于全国全省,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经济总量小,发展不足、发展滞后仍是我市的基本市情,推动广元发展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质量水平仍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质量总体水平与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质量需求仍有较大差距。一是重总量、轻质量,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和数量,忽视发展质量和效益的现象依然存在,促进质量发展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要素保障不足,区域质量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二是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整体产业中比重偏低,大企业大集团较少,在国内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不多。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过低,服务支撑能力不强。三是质量安全风险防控点多面大,大量的在建工程、环境污染治理和资源节约压力较大,质量安全形势严峻。四是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质量技术基础相对薄弱,高端技术人才和质量工匠缺乏,质量技术基础仍不能满足转型升级的要求。五是大质量工作机制还不健全,质量共建尚未扎实推进,企业主体责任落实还不到位,质量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面对新常态、新形势、新要求,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坚持把质量发展作为新常态下的新动力,作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全面推进质量强市战略,以提高质量和效益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推动广元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以及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市委第七次党代会精神,切实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贯彻《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三个一”、“三个三”战略部署,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推动“广元制造”向“广元创造”、“广元产品”向“广元品牌”、“广元速度”向“广元质量”转变,引领广元经济社会迈向“质量时代”。
(一)坚持质量引领、创新驱动
突出质量导向,充分发挥质量工作的战略性、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加快技术进步,推动管理创新,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各行业质量管理水平,依靠质量提升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形成以质量为核心要素的区域竞争力,通过质量建设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
强化企业的质量主体责任,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提升质量法制和诚信意识。加快质量诚信体系建设,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营造公平竞争、诚实守信、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发展先进的质量文化。
(三)坚持社会共治、质量惠民
坚持“放管服”相结合,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质量建设,构建质量社会共治格局。以质量惠民为价值导向,不断提高质量水平,更好地改善民生,提高人民幸福指数。
(四)坚持技术进步、夯实基础
把夯实质量技术基础作为质量发展的保障条件,深化理论研究,加强质量人才培养,推进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能力建设,不断完善有利于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五)坚持统筹规划、管理创新
推进质量强市建设,突出重点领域、主导行业、特色产业,把管理创新作为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快技术进步,实现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创新能力,增强发展活力,推动质量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质量发展取得突破性成效,多元共建体系更加完善,质量技术基础进一步夯实,质量安全保障更加有效,质量对经济的贡献度明显提高,质量发展成果惠及全民,质量强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多元共建质量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大质量工作机制、激励机制、惩戒机制日趋完善,质量诚信体系初步建立,企业主体作用和行业自律作用更好发挥,全社会质量意识明显提升,多元共建的大质量工作体系更加完善。
五大质量总体水平全面提升。产业、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显著提升,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拳头产品,形成一批管理先进、标准领先的领军企业,打造一批在全省具有显著竞争优势的现代企业和产业集群,建设一批节能环保和安全可靠的重点工程。
质量技术和人才基础进一步夯实。参与制修订一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建成一批技术能力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出一批质量创新成果,培育一批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家和精益求精的广元工匠。
专栏1 广元市“十三五”质量发展具体目标 |
|||||
产业质量 |
|||||
2 |
|
||||
|
|||||
产品质量 |
|
||||
|
|||||
|
|||||
|
|||||
|
|||||
|
|||||
工程质量 |
|
||||
其他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 |
|
||||
服务质量 |
|
||||
|
|||||
环境质量 |
|
||||
|
|||||
|
|||||
|
(一)质量强市战略
加快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开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实施卓越绩效孵化工程,建立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分级孵化培育机制,分梯次培育一批管理领先、效益卓著的企业群体。开展质量强市示范城市(镇)创建活动,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质量强市示范城市(镇)”。逐步构建大质量发展机制,形成大质量工作格局,完善质量发展激励机制,建立健全质量工作考核制度。不断加大质量发展投入,提升质量发展水平,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建设先进质量文化,形成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氛围。
专栏2 质量强市战略重点 |
1.完善质量工作机制。强化宏观质量政策制定,进一步完善大质量工作机制,把质量工作纳入县区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绩效考核体系。加强政策引导,开展政府质量奖评选,树立质量标杆。建立质量工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逐年增加经费投入。 2.开展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活动,创建质量强市示范城市(镇)2个以上。 |
建立完善“市场决定、企业主体、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品牌工作机制,围绕现代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军民融合产业和重点工程领域,创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品牌工程、品牌企业和品牌产业。鼓励企业(组织)争创中国质量奖、天府质量奖、省长、市长质量奖。引导企业注重品牌质量,实施品牌动态管理,完善品牌退出机制。加强品牌保护和宣传,提升广元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企业从产品竞争、价格竞争向质量竞争、品牌竞争转变。
专栏3 品牌发展战略重点 |
1.推动企业提品质创品牌。优化政策环境,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深入开展品牌创建提升行动,支持企业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提升产品品质和市场占有率。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和以点带线、以线促面、点面结合的原则,统筹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业“2+2+N”的品牌创建模式,由重点产业延伸至重点企业(项目),发展壮大一批特色品牌,努力打造享誉国内外广元品牌,重点打造元泰达公司、天英精密公司、金贝儿公司、华朴公司、米仓山茶业集团有限公司。 2.产品品牌:培育创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7个,四川名牌产品80个,广元知名品牌产品90个,无公害农产品260个,绿色食品70个,有机产品认证80个。 3.企业品牌:全市力争实现培育“中国质量奖”申报企业1个,“天府质量奖”申报企业2-3个,“广元市市长质量奖”6个,中国驰名商标8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7件,四川著名商标40件。 4.区域品牌:创建国家级、省级知名品牌示范区3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示范区2个,全市各县区创建成为国家或省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昭化古城景区----唐曌故地女儿国创建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
(三)标准引领战略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不断拓展标准化领域,构建由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共同构成的新型标准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标准实施中的作用。围绕产业建设规划,重点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成长型产业等标准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加快技术、专利和标准的有机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向标准加速转化。围绕现代农业和服务业,积极开展标准化示范试点工作,推进地方标准的制定,打造一批专业化、标准化的国家级、省级示范项目。围绕标准化技术架构建设,联合高等院校、行业协会和产业技术联盟等行业先进力量,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培育发展团体标准,促进企业由分散发展向集群发展转变。
专栏4 标准引领战略重点 |
1.标准化+制造业:着力完善传统产业领域标准体系,加快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标准体系,在元泰达公司、博锐精工公司等新型材料、能源、机械、电子信息行业方面强化标准实施和应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2.标准化+现代农业:以农业支柱产业和优势特色农产品为重点,抓好农业生物科技、农产品生产加工、动植物疫病防控、农村社会化服务等标准研制,开展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促进农业标准推广应用,全面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3.标准化+现代服务业:重点抓好四川剑门关风景区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广元市金顺汽车物流有限公司等旅游、物流、商贸流通、家政、养老、社区物业等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标准制定,加强服务外包等领域标准的前期研究和成果转化,加强标准实施,开展服务标准试点,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4.标准化+公共服务:重点抓好龙潭统筹城乡新型社区、“广元网上公安”等文化、教育、就业、公共安全、医疗卫生、民政服务等领域相关标准的研制和标准体系建设,开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推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 5.标准化+生态文明:推进生态康养、天然林、矿产资源保护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等重要生态和环境标准研制与实施,大力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标准化建设和示范,提高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水平。 |
(一)着力提升产业质量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优化产业要素配置和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着眼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构建“一核四带六链”,推动形成空间布局合理、产业链有机衔接、各类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产业发展格局。大力发展食品饮料、新(型)材料、清洁能源化工、机械电子、生物医药五大特色优势产业,突破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军民融合产业,推动工业化信息化互动发展。重点培育现代农业与食品医药、清洁能源综合开发利用、新材料及其应用、电子信息与装备制造融合发展、商贸物流及其配套服务、生态文化旅游与休闲康养产业链,争取现代农业与食品医药产业形成千亿级集群。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做大做强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以商贸物流、康养旅游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农业、工业等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实现全产业链整合优化,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专栏5 产业提质升级重点 |
大力推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加快园区开发建设,全面提升开发区和集中发展区承载能力、产出强度和发展规模,打造500亿级国家级广元经开区和一批百亿级产业园区。大力推进“一县一主业”布局结构调整,提升县域主导产业发展水平。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工程,做大做强骨干企业,推动一批企业迈进全省制造业百强行列,力争培育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大企业。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走“专精特新”路子,形成中小企业梯度发展格局。 大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突出特色产业培育,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累计建成万亩亿元现代农业园区100个。努力建成全国最大的红心猕猴桃产业基地、中国西部最大的淡水有机鱼产业基地、“川茶”品牌重要的产业基地,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和全省特色农业强市。 大力推进服务业质量提升:促进服务业与农业、工业等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实现全产业链整合优化,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引进和培育现代服务业企业,提升信息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努力实现全省服务业企业50强零的突破,建成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市、全省现代物流与商贸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
(二)着力提升产品质量
坚持需求侧牵引和供给侧优化并举、稳增长和调结构相平衡、培育新兴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并进、存量扩张与开放合作并重的思路,全力推动工业经济稳增长和提质增效。围绕全市重点工业,继续实施“工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和工业强基工程,开展质量品牌和质量对标提升行动,以提升产品竞争力为核心,综合采取行业规划、产业政策、认证认可、行政指导、行规行约等手段,加快先进生产能力建设。密切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加快引进吸收转化和再创新速率,开发一批高质量、高效能、低能耗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实施一批可靠、定型的良好生产规范,突破一批资源节约和低碳排放的管理技术,促进产品在安全、质量、环保、适用等性能上向国际国内先进水平靠拢。打造一体化生产能力,推动产业链优化,提升产品质量和可靠性。鼓励企业跨国经营,积极参与和主导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从加工组装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型。促进自主技术、自主标准、自主产品企业、具有产业链整合能力的企业做大做强,从提升产品竞争力到提升企业、行业、产业链和区域国际国内竞争力,努力打造先进制造产业基地。
专栏6 提升产品质量重点 |
1.消费品质量提升。以“提升消费品质量,改善消费品供给”为主题,以儿童 玩具、婴幼儿童装、厨具、床上用品、家具、学生服、童鞋、童车等消费品为重点,产品质量市级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6%以上。 2.农产品、食品、药品质量提升。建立一整套追溯体系管理系统,记录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的追溯信息,随时随地实现食品可追溯性,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实现质监、工商、农业、卫生、商务与食品药品管理等部门信息共享。建立药品安全追溯网络,以国家基本药物为重点,将药品生产、销售、使用等环节全部纳入到追溯体系中,实现食品药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 3.“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新模式。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方式,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及时公布查处结果。 |
(三)着力提升工程质量
严格建材质量管理。强化建材生产许可、市场准入、强制认证、监督抽查等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全过程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一般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2%以上,涉及工程结构安全的主要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100%。严把工程建设进场材料质量关口,建立和完善进场材料采购、验收、检验、使用全过程追溯体系,杜绝不合格建材进入施工现场。
推动绿色工程建设。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和工程科技含量,力争全市重点工程质量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对外部生态环境保护、对室内环境保护”作为评价工程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大力推广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绿色建材以及装配式建筑发展。
强化重点工程保障。严格落实工程建设主体责任,加强高速公路、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管理,强化工程质量通病治理,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确保重大工程质量。
专栏7 提升工程质量重点 |
1.建筑工程:制定完善全市质量安全监管制度,编制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手册,规范房屋建筑及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手段。建立房屋建筑及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及诚信体系信息平台,实现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数字信息及视频监控网络化。实现建设工程鲁班奖零的突破,天府杯奖占建设工程项目的1%,省级结构优质奖占建设项目10%,省级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占建设项目10%。 2.交通工程:推进多元共治,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工程项目受监率达到100%,施工过程指标验收合格率达到90%。 3.水利工程:完善水利安全监督管理制度,落实质量终身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稳步提升水利工程整体质量水平。 |
(四)着力提升服务质量
鼓励和支持优势服务业企业主持或者参与制定服务业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积极培育和建设国家及省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全面实现服务质量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在重点服务行业实施国家标准,骨干服务企业和重点服务项目的服务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服务业品牌。开展服务质量惠民行动,加快提升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软件和信息服务、会展等重点生产性服务业和商贸、旅游、社区服务、公共服务等重点生活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努力提高服务业质量水平。
专栏8 提升服务质量重点 |
1.实施服务标杆引领计划:健全以质量管理、诚信评价、行政监督、风险监测、测试评价、认证认可等制度为核心的服务质量体系,在旅游等行业开展服务质量标杆单位遴选,在物流等行业实施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培育一批能够代表“广元服务”形象的优质企业。 2.开展质量惠民行动:开展旅游、政务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社区服务等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提升活动。 |
(五)着力提升环境质量
持续推进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居民生活方式低碳化,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体系。积极推进环境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和节能、节水、节材等产品认证;积极推行清洁生产、节能降耗,持续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严格执行总量控制制度,深入推进工业、生活、农业、交通等行业治污减排,提升生态建设和保护水平,建设长江上游嘉陵江生态屏障。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环境监管水平,实现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努力建成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
专栏9 提升环境质量重点 |
1.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制定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计划,分区域明确环境空气质量管理重点任务,发布环境空气质量信息,严格环境空气质量目标考核。大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从严执行环评和总量控制制度,强化颗粒污染物管控,深化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区域统一的环境决策协商、信息通报、环评区域会商、区域联合执法和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机制。 2.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水环境精细化管理,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优先保护好良好水体。加强黑臭水体整治,加强流域综合整治,加强矿山开采区、生活垃圾填埋场等重点区域地下水污染防控工程。 3.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开展土壤污染基础调查,建立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实施农用地土壤分类管理,实施建设用地污染调查评估准入制度,开展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试点。 |
(一)不断夯实计量基础
把握计量科技发展趋势,加强计量标准装置更新改造步伐,全面提升计量技术机构基础支撑能力和服务能力。加强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的监督管理,确保量值传递准确可靠。强化重点领域计量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定量包装商品监督检查机制。在服务业领域持续推进诚信计量体系建设,推动经营者开展诚信计量自我承诺活动,培育诚信计量示范单位。加强能源计量监督,帮助用能单位实现节能减排增效目标。加强工业企业计量监督,指导企业完善计量检测手段,提升企业检验检测水平。
(二)不断夯实标准基础
深化标准化改革,放开搞活标准制定,突出政府制定标准的公益属性,鼓励企业自行制定标准。优化完善推荐性标准,发挥强制性标准的技术法规作用,配合国家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强化强制性标准实施的有效性。提高社区服务标准化、公共服务标准化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水平,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落实企业标准主体责任,把企业标准承诺纳入诚信体系建设。提升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的权威性和认可度,强化标准化在推进城市发展、社会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规范作用。
(三)不断夯实认证认可基础
加快推进现代物流、金融、电子商务、商务服务、信息服务、旅游等现代服务领域认证,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支持认证认可机构、实验室和检测机构等向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提升认证认可服务能力。强化节能、节水、可再生资源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推进强制性产品、有机产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等产品认证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等管理体系认证,加强对认证企业的有效性监管。
(四)不断夯实检验检测基础
大力加强公共检验检测平台建设,推动政府实验室与社会实验室、企业实验室的合作。健全与全市产业相适应,布局合理的国家、省级检验检测中心、重点实验室,提升融合技术研发、分析试验、标准研制、培训咨询功能的质量管理、计量测试、标准化、认证认可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进市、县(区)两级跨部门、跨行业公共检验检测机构和企业检验检测中心、重点实验室、评价实验室的改革和整合,改进服务模式,延伸服务链条,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形成具有业务申报系统、信息服务系统、检验检测业务数据库、检验检测业务监督管理系统、软硬件及网络平台组成的检验检测服务体系,探索建设检验检测产业园,打造广元检验检测品牌。
专栏10 夯实质量技术基础项目 |
1.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围绕优势重点特色产业发展、民生重大需求和创新领域,推动豆制品检验检测中心、铝制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全国杜仲检验中心、煤及矿产品质量检验能力提升建设项目、膜式燃气表检定中心建设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新增1个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个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标准项目。通过完善标准实施推进机制、强化企业标准实施主体责任,开展“质量对标提升行动”等措施,新建省级以上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6个;主导和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2项,批准发布区域性地方标准40项,培育团体标准10项;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率达100%;培训标准化专业技术人员300人次以上。 3.认证认可项目。开展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创建活动,大力推广有机种养和加工,积极开展有机产品认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达100家以上,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达50家以上,职业健康管理体系认证达30家以上,食品企业HACCP认证或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达10家以上,检验检测机构实验室资质认定达60家以上。 |
(一)持续强化企业主体责任
建立企业质量安全关键岗位责任制,落实质量首负责任制,实行质量安全一票否决制度。推行企业首席质量官、产品“三包”、缺陷产品强制召回制度,建立企业产品质量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与社会监督制度,落实企业质量担保责任,积极探索实施质量问题先行赔偿、质量责任保险、多元救济、质量安全约谈制度。在消费品生产企业中,探索建立产品和服务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制度。
(二)持续强化政府监督管理责任
严格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加强对关系国计民生、健康安全、节能环保的重点产品、重大设备、重点工程及重点服务项目的监管。强化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市场等重点区域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对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农业生产资料、建筑材料、日用消费品的监督检查。完善生产许可、强制性产品认证、重大设备监理、进出口商品法定检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登记管理等监管制度。完善和落实质量安全追溯、召回、区域监管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提高质量安全防控能力。
加强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建立和实施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和应急处置机制,增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置的能力。
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加大生产源头、经营环节的治理力度。加强对行业性、区域性产品质量和服务问题的集中整治。严厉查办制假售假和利用高科技手段从事质量违法活动,严厉打击危害公共安全、人身健康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质量违法行为。建立健全处置重大质量违法突发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和执法联动机制,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加大质量违法行为的刑事司法打击力度。
(三)持续强化社会共治责任
完善消费者投诉和维权机制,推动建立质量安全有奖举报,惩罚性赔偿、公益诉讼以及小额诉讼等制度,鼓励消费者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发挥行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支持行业组织积极参与质量监督,提供技术、标准、检验检疫、质量管理、品牌建设等咨询服务,及时反映企业及消费者的质量需求,引导行业诚信自律,促进行业规范发展。鼓励新闻媒体加强质量宣传和舆论监督,建立完善有效的舆论监督机制和信息沟通机制,强化政府主导、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质量社会共治责任,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社会氛围。
一、质量创新工程
支持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加大对社会公益技术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前沿先导技术的研发,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质量管理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研究,加快建设一批质量创新孵化基地、质量教育基地和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引领企业和区域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加强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进一步夯实以技术、标准、品牌和服务为核心的质量发展基础。
二、质量平安工程
围绕重点消费品和食品质量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建筑安全、环境保护和消费服务等热点问题,加强质量监管。建立科学合理的日常巡查、联合检查、监督抽查和质量安全违法案件举报奖励制度。加强质量安全风险排查整治和监测评估,探索建立质量安全违法责任追究制度和公开违法违规记录制度。严厉打击消费品、食品、药品、儿童用品、农资、建材等领域质量违法犯罪案件。深化粮油店、早餐、馒头、肉菜、豆制品等“放心食品工程”,以医疗、药品和保健食品广告为重点,加强广告日常监测检查和监督管理。开展知识产权执法维权护航专项行动,打击驰名商标、涉外商标、中华老字号商标、知名品牌、“三品一标”领域的侵权行为,查处网络、媒体等销售渠道因商品质量造成的侵权行为。
三、质量对比工程
围绕农业、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存在的突出质量问题,确定一批重点对比提升项目,比照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分行业分层次广泛开展重点企业和产品的质量、技术、标准和管理绩效对比。以四川名牌企业为重点,设立质量对比标杆企业,以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为重点,设立卓越绩效管理孵化基地,作为质量对比提升的培训交流基地、人才培养基地、管理示范基地和催化辐射基地。制定质量对比提升工作制度,建立科学评价方法,完善质量对比分析数据库,明确发展目标,制定质量改进和赶超措施,促进全市企业提高质量水平。
四、质量诚信工程
按照国家和省、市诚信体系建设规划,推进覆盖全面、科学有效的质量诚信体系建设,评定企业质量信用等级,实行分级分类监管。建立健全质量信用征信系统,建立质量诚信报告、失信黑名单披露、市场禁入和退出制度。打破“条块分割”,积极推进部门间信息交换、共享和联动,提升质量监管服务效能,实现联合惩戒。
五、质量文化工程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鼓励企业树立质量是生命的理念,建立全员、全程、全面的质量观,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转化为企业行为准则,培育企业质量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质量宣教活动,打造“质量大讲堂”、“知名品牌展示”等宣传平台,深入开展“质量月”、“3·15”、世界环境日、世界知识产权日、世界标准化日、世界计量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广泛宣传质量文化、质量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先进典型,普及质量技术基础知识,倡导科学理性、优质安全、节能环保的消费理念,曝光质量违法案件,增强社会各界对质量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
六、质量人才工程
坚持质量人才培养与引进并重,对质量人才的引进、培养给予支持。制定质量人才分类开发计划,在有条件的大专院校和职业学院开设质量管理课程,推动党校和专业培训机构开办领导干部和企业家质量讲座,支持协会、中介组织开展应用型质量人才培训,打造一支具有战略眼光、跨领域管理经验和专项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质量人才队伍。
七、质量惠民工程
改进质量投诉工作,大力提高质量投诉受理、处理的便捷性和有效性,做好投诉举报与司法、行政执法的有效衔接。提升购物、交通、医疗、养老等领域服务标准化水平,改进服务质量,优化消费环境。开展“计量惠民生、诚信促和谐”活动,加强农贸市场、菜市场、小型果蔬门店和季节性农产品计量失准常发易发区域的监管,规范计量交易行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实施房屋装修质量检查、室内空气检测、民用三表抽查、通信、旅游、网购质量热点检查等惠民工程,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
1.质量创新工程:加快推进广元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提升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广元分中心、四川分析测试中心广元分中心综合服务能力。新创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2家、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10个、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园10个。 2.质量对比工程:设立3家卓越绩效管理孵化基地和8家质量对比标杆企业,组织20家企业开展质量对比提升活动。 3.质量人才工程:在100家企业中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培养100名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英才;培养200名富有创新创造精神、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青年科技苗子;培育20个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并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全市科技人才总量达到8万人以上。 4.质量惠民工程: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投诉申诉机制进一步完善,“12315、12365、12311”等投诉平台投诉办结率逐年上升,及时受理消费者的质量投诉,开展各类质量维权行动。 |
一、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强化市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职能,完善质量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研究质量发展重要事项,统一负责组织协调本规划的落实和推进工作。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加强领导,统筹安排,落实责任,制定实施计划、方案,分解工作目标和任务,确保本规划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完善配套政策
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多规协同的原则,加强本规划与《广元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其他相关专业规划的衔接,切实加大对质量工作的投入,创新机制,制定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等配套政策及措施,确保本规划目标任务得以实现。要优化质量发展奖励机制,完善质量工作奖励政策,鼓励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设立质量奖项和质量奖励基金。
三、强化工作落实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完善地方政府负总责、企业负主责、监管部门承担监管责任的质量责任体系,构建政府监管、市场调节、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机制,充分运用市场、法律、行政等手段深化质量工作。要将落实质量发展规划同解决当前突出的质量问题结合起来,提高针对性,突出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产品和重点人群,有效解决事关公共安全、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重点质量问题。要联系本地、本部门质量安全中的实际问题,落实本规划及年度行动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夯实质量基础,维护质量安全,促进质量发展。
建立规划实施目标管理督查机制,增加规划在质量考核中的权重和比值,加大规划实施目标的考核力度。市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和跟踪分析,注重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增强规划的导向性和约束性指导,确保规划所确定的各项目标顺利完成。
版权所有:广元市质量品牌协会 Copyright © 2018-2028 品牌广元.com;品牌广元.cn;pinpaig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蜀ICP备19027777号 川公网安备:51080202000333
地址:广元市利州区奔月路266号 电话:0839-3370118 邮箱:309587947@qq.com QQ:309587947 微信:13508060583